肺结核比较好治疗方法是什么
肺结核的治疗包括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抗结核化疗原则为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常用药物有异烟肼等,各有不良反应需注意;对症治疗中咯血、发热有相应处理方式;手术有适应证和禁忌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各有其注意要点。
一、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1.化疗原则
早期:一旦确诊肺结核,应尽早开始抗结核治疗。早期病灶内结核菌代谢旺盛,对药物敏感,早期用药可迅速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促进病变吸收,防止病灶进展。例如,研究表明早期规范抗结核治疗能显著降低传染性,提高治愈率。
联合: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可利用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杀菌效果,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通过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从不同环节抑制或杀灭结核菌。
适量:用药剂量要适当,既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杀菌作用,又要避免因剂量过大而产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同患者根据体重、病情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例如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要相应减少药物剂量,以保证安全有效。
规律:患者必须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时间和剂量规律服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不规则用药易导致结核菌产生耐药性,使治疗失败。例如,漏服药物可能会使体内结核菌不能被持续抑制,从而产生耐药变异。
全程:患者需要完成规定的治疗疗程,一般初治肺结核疗程为6-9个月,复治肺结核疗程可能更长。全程用药能彻底杀灭结核菌,防止病情复发。
2.常用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对结核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抑制结核菌DNA合成。但要注意其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对于有周围神经病变风险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酗酒者等,需密切观察。
利福平:是广谱抗菌药物,对结核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能抑制结核菌RNA合成。服用利福平可能会出现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吡嗪酰胺:主要杀灭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是初治肺结核强化期的常用药物之一,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导致关节疼痛等,对于有痛风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乙胺丁醇:对结核菌有抑菌作用,可引起视神经炎,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视力变化,尤其是儿童,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要密切监测。
二、对症治疗
1.咯血的处理
少量咯血:可采取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情绪等措施,一般患者可自行止血。同时要密切观察咯血情况,防止病情进展。
中量或大量咯血:应严格卧床休息,采取患侧卧位,以防止血液流入健侧肺引起窒息。可使用垂体后叶素等药物收缩血管,减少咯血,但要注意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禁用垂体后叶素。对于大量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等介入治疗。
2.发热的处理
低热:一般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等,同时要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散热。
高热:可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谨慎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脱水等情况。对于伴有严重中毒症状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可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后仍有空洞形成,且空洞长期不闭合,痰菌阳性的患者。
大块干酪灶,有明显的中毒症状,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
结核性脓胸合并支气管胸膜瘘,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
2.手术禁忌证
伴有其他脏器的活动性结核病变,如活动性肺结核累及其他肺叶等情况。
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等,手术风险极高的患者。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肺结核的治疗要遵循儿童用药特点,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例如,异烟肼可能引起儿童周围神经炎,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6预防。同时,儿童肺结核治疗要保证全程规律用药,家长要严格监督患儿服药,因为儿童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2.老年患者
老年肺结核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抗结核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利福平可能影响某些降压药、降糖药的代谢,导致药物浓度变化。老年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差,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听力损害等,一旦出现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肺结核的治疗较为复杂,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例如,异烟肼可能通过胎盘,利福平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在治疗时要权衡抗结核治疗对母亲和胎儿的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结核药物组合,如异烟肼、乙胺丁醇等,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4.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时,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肺结核的治疗效果。所以要严格控制血糖,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降糖方案,如使用胰岛素等。同时,抗结核药物的使用要考虑对血糖的影响,例如吡嗪酰胺可能引起血糖升高,要加强血糖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