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就是哮喘病吗
支气管炎与哮喘病在定义及本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主要对症和病因治疗;哮喘病是气道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的异质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和因素共同作用发病,需长期控制炎症、预防发作,两者是不同疾病,需准确区分并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一、支气管炎与哮喘病的定义及本质差异
1.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非感染因素引起,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可伴有喘息,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后多可痊愈,病程相对较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患病,儿童患支气管炎多与病毒感染相关,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成年人则可能因细菌感染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诱发。
2.哮喘病: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发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气道黏膜水肿、气道平滑肌痉挛、黏液分泌增加等,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为特点,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但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尤其在儿童时期起病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等。
二、发病机制不同
1.支气管炎:感染因素导致时,病原体入侵支气管,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黏膜炎症,如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非感染因素如长期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纤毛运动障碍等,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2.哮喘病: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过敏体质等易患基础,环境中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刺激性气体(如冷空气、二氧化硫等)、感染等因素作用于过敏体质个体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优势,释放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等细胞因子,招募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聚集在气道,这些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引起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差异
1.症状表现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发热、乏力等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但喘息程度相对较轻,多在感染控制后喘息症状缓解。儿童支气管炎可能喘息症状相对明显些,但一般随着炎症消退而好转。
哮喘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胸闷、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有些患者仅表现为咳嗽,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特殊类型。不同年龄哮喘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哮喘除了喘息外,可能活动后气促等表现较突出。
2.体征表现
支气管炎:早期可无明显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散在干、湿啰音,咳嗽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若有支气管痉挛时可闻及哮鸣音,但一般程度较轻。
哮喘病: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但若长期反复发作可出现肺气肿等并发症体征,如桶状胸等。
四、诊断方法不同
1.支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如近期呼吸道感染史、吸烟史等)、临床表现(咳嗽、咳痰伴或不伴喘息),结合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等改变,一般可明确诊断,若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血常规、痰培养等检查协助判断病原体。
2.哮喘病:需要结合病史(反复发作的喘息等症状、家族过敏史等)、症状发作时的体征(双肺哮鸣音等)、肺功能检查(如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若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等提示气道高反应性,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哮喘。此外,还可进行变应原检测等,明确患者过敏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五、治疗原则不同
1.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缓解症状;若为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抗感染治疗;伴有喘息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但支气管炎引起的喘息一般在感染控制后多可缓解,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相对不是主要的长期治疗手段)。
2.哮喘病:治疗原则是长期控制炎症,预防发作和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时主要是缓解气道痉挛,可使用速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期需要长期抗炎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针对变应原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等。
总之,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不是同一种疾病,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准确区分,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