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的临床表现
脑血栓的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面积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而异,一般表现为多数患者安静休息时发病,部分晨起发现症状,起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面瘫)、感觉功能障碍(如偏身感觉减退、本体感觉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如运动性、感觉性、命名性失语)、视野缺损;不同血管闭塞有特殊表现,如大脑中动脉闭塞致对侧偏瘫等,大脑前动脉闭塞致对侧下肢瘫痪等,大脑后动脉闭塞致对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闭塞致眩晕等;特殊人群临床表现有特点,老年患者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常伴原发病表现且病情变化快,女性患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特殊时期需考虑激素影响,有基础病史患者病情更复杂。
一、一般表现
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时发病,部分患者在晨起时发现症状。起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如发作性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
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1.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是常见的表现之一,病变对侧的肢体出现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例如,左侧大脑半球脑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右侧肢体偏瘫,患者表现为右侧上肢不能抬起、握持无力,右侧下肢行走困难,步态蹒跚等。这是因为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损,影响了对侧肢体运动的传导。
面瘫:病变侧面部肌肉瘫痪,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如右侧大脑半球病变可能引起左侧面部面瘫,患者左侧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鼓腮时漏气等。
2.感觉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病变对侧的肢体及面部出现感觉减退,患者可能感觉病变对侧肢体的触觉、痛觉、温度觉等减弱。例如,用针轻刺病变对侧肢体,患者感觉不如正常侧灵敏,或者感觉不到疼痛刺激等。这是由于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感觉信息传递异常。
本体感觉障碍:表现为对肢体的位置、运动等感觉异常,患者可能出现行走时步态不稳,如踩棉花感等。这是因为本体感觉纤维受损,影响了对肢体自身状态的感知。
3.言语功能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自己不能表达或表达不流利,只能说出个别单字或简单词汇,且言语费力。多见于优势大脑半球(通常为左侧)额叶下回后部病变。
感觉性失语:患者不能理解别人的言语,自己的言语虽流利,但内容杂乱无章,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图。常见于优势大脑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
命名性失语:患者能说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正确说出物品的名称。例如,看到手表,能说出是看时间的,但说不出“手表”这个词。多见于优势大脑半球颞中回后部病变。
4.视野缺损
如果病变累及视放射等结构,可出现对侧视野偏盲等情况。比如,左侧枕叶病变可能导致右侧视野偏盲,患者在行走或日常活动中会忽视右侧的物体等。
三、不同血管闭塞的特殊表现
1.大脑中动脉闭塞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区域,其闭塞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用、体象障碍等。如果是主干闭塞,病情一般较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
2.大脑前动脉闭塞
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部分区域及额叶底部等。近端闭塞时,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可无明显症状;远端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瘫痪,而上肢及面部受累较轻,还可伴有感觉障碍,如对侧下肢的感觉减退等,同时可出现排尿障碍等,因为大脑前动脉供应区与膀胱控制中枢有关。
3.大脑后动脉闭塞
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枕叶及颞叶底部等区域。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枕叶症状为主,如视力障碍,出现视野缺损等,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读等症状。
4.椎-基底动脉闭塞
椎-基底动脉供应脑干、小脑等结构。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还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肢体瘫痪),如一侧动眼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偏瘫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若累及延髓等生命中枢,可危及生命。
四、特殊人群的临床表现特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脑血栓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无力、头晕等,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差,病情进展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儿童患者:儿童脑血栓相对少见,但也可发生,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除了常见的运动、感觉、言语等功能障碍外,可能还会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感染导致的发热等,且儿童的神经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病情变化也可能较快,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3.女性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需要注意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等变化,可能影响脑血栓的发生和发展,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4.有基础病史患者:如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栓,可能在原有高血压头痛等症状基础上,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栓,由于高血糖环境可能加重血管病变,病情可能相对复杂,恢复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在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的同时,积极治疗脑血栓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