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人如何吸氧
慢阻肺病人吸氧需考虑吸氧浓度、流量、方式和时间。吸氧浓度依血气分析定,Ⅱ型呼吸衰竭时不超35%;流量一般1-2L/min,特殊情况调整;常用鼻导管和面罩吸氧,鼻导管要注意通畅和更换,面罩要保证舒适和固定;中、重度伴慢呼衰者建议长期持续吸氧≥15小时,急性加重时短期加大吸氧流量和时间。
一、吸氧浓度
1.一般原则: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人,吸氧浓度的调整需依据血气分析结果来确定。一般来说,初始吸氧浓度可控制在28%-30%左右。例如,根据相关研究,当病人处于稳定期且没有严重低氧血症时,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是较为合适的,这样可以避免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若通过血气分析发现病人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即PaO?<60mmHg且PaCO?>50mmHg,此时吸氧浓度应严格控制,通常不宜超过35%,因为高浓度吸氧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剧。
2.个体差异影响:年龄较大的慢阻肺病人,其呼吸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对吸氧浓度的耐受性可能更差,需要更谨慎地根据血气结果来调整吸氧浓度。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慢阻肺病人,其肺部病变往往较为严重,在调整吸氧浓度时也需要密切关注血气变化,因为吸烟可能已经导致肺部对氧的利用和调节功能发生了改变。而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慢阻肺病人,吸氧浓度的调整还需要综合考虑心血管系统对氧供的需求,避免因吸氧浓度不当而影响心血管功能。
二、吸氧流量
1.常规流量范围:慢阻肺病人吸氧流量一般建议为1-2L/min。这是因为低流量吸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病人的低氧血症,同时又不会过度抑制呼吸中枢。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采用1-2L/min的吸氧流量,既可以提高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又能维持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保证二氧化碳的正常排出。例如,有研究对多例慢阻肺病人进行低流量吸氧观察,发现使用1-2L/min流量吸氧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可稳定在90%以上,且呼吸频率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在可接受范围内。
2.特殊情况流量调整:如果病人在低流量吸氧后仍存在明显的低氧血症加重情况,如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可能需要适当增加吸氧流量,但一般不超过3L/min。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慢阻肺病人(虽然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吸氧流量的调整需更加谨慎,通常建议从低流量开始,如0.5-1L/min,并密切监测血氧变化,因为儿童的呼吸调节功能与成人不同,过高流量吸氧可能会对儿童呼吸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合并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慢阻肺病人,吸氧流量的调整需要在严密的监护下进行,可能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血气情况和生命体征来精细调节,以达到既能纠正低氧血症,又不加重呼吸肌疲劳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目的。
三、吸氧方式
1.鼻导管吸氧:这是最常用的吸氧方式之一。鼻导管吸氧操作相对简单,病人舒适度较好。鼻导管插入鼻腔的深度一般为2-3cm,要确保吸氧导管通畅,避免扭曲或堵塞。对于长期需要吸氧的慢阻肺病人,要注意定期更换鼻导管,一般建议每2-3天更换一次,以防止鼻腔感染。在吸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鼻腔黏膜情况,若发现有红肿、疼痛等不适,应及时调整鼻导管的位置或考虑更换吸氧方式。对于儿童慢阻肺病人,使用鼻导管吸氧时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鼻导管,并且要更加轻柔地操作,避免损伤儿童的鼻腔黏膜。
2.面罩吸氧:对于血氧饱和度较低且需要较高吸氧浓度的慢阻肺病人,可考虑使用面罩吸氧。面罩吸氧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吸氧浓度,一般面罩吸氧的吸氧浓度可以通过调节进氧流量来控制。但面罩吸氧可能会对病人的面部造成一定的压迫感,尤其是对于面部较胖或有面部创伤的病人,需要选择合适大小的面罩,并调整好松紧度,以保证病人的舒适度。在使用面罩吸氧时,要注意保持面罩的清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意识不清或不能配合的慢阻肺病人,使用面罩吸氧时要注意固定好面罩,避免病人自行拔除面罩而影响吸氧效果。
四、吸氧时间
1.长期吸氧建议:对于中、重度慢阻肺且伴有慢性呼吸衰竭的病人,建议长期持续吸氧,每天吸氧时间最好不少于15小时。研究表明,长期持续吸氧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例如,一些长期坚持每天吸氧超过15小时的慢阻肺病人,其运动耐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呼吸困难症状也有所减轻。对于年龄较大的慢阻肺病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吸氧的依从性可能相对较低,家属需要加强对病人的督促和照顾,帮助病人养成长期吸氧的习惯。对于合并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慢阻肺病人,除了白天需要吸氧外,夜间也应进行吸氧,以改善夜间低氧状况,因为夜间低氧可能会加重病人的病情进展。
2.短期吸氧情况:当慢阻肺病人出现急性加重,如因感染等因素导致呼吸困难明显加重、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时,需要短期加大吸氧流量和增加吸氧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再调整为长期的吸氧方案。在短期吸氧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状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吸氧参数。对于儿童慢阻肺病人的短期吸氧,要更加频繁地监测其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