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
哮喘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长期控制首选,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用于哮喘急性发作且病情重时但有较多副作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急性症状首选,不能长期单独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常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长期控制;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儿童用相对安全;茶碱类药物舒张支气管但治疗窗窄、副作用多,使用需监测血药浓度;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常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治疗,长效抗胆碱能药物用于哮喘维持治疗且各年龄段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糖皮质激素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来控制哮喘症状。例如布地奈德,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它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哮喘患者,包括儿童和成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都有应用。儿童使用时需注意正确的吸入装置配合,以确保药物有效到达气道,成人使用相对更简便,但也需遵循规范的吸入方法。对于有吸烟史的哮喘患者,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同样适用,但吸烟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建议尽量戒烟。有过敏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加重等情况。
2.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一般用于哮喘急性发作且病情较重时,如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当哮喘急性发作,常规治疗不能缓解时使用,但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有较多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儿童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要权衡其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益处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时更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密切监测血糖、骨密度等指标。
二、β?受体激动剂
1.短效β?受体激动剂
如沙丁胺醇,是缓解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能迅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发作时的喘息、气促等症状。起效快,一般吸入后几分钟内即可起效。对于不同年龄的哮喘患者都可使用,儿童可使用雾化剂型的沙丁胺醇,成人既可以使用气雾剂也可以使用雾化剂型。但需注意,短效β?受体激动剂不能长期单独使用,否则可能会导致β?受体功能下调,降低疗效。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哮喘患者,使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引起心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对于老年哮喘患者,使用时也需注意心血管系统的反应。
2.长效β?受体激动剂
如沙美特罗,常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用于哮喘的长期控制。它能长效舒张支气管,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增强抗炎和舒张支气管的作用。但单独使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不能控制哮喘的炎症,必须联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药物可能对儿童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对于老年哮喘患者,使用时同样要关注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三、白三烯调节剂
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如孟鲁司特,可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来减轻气道炎症和支气管痉挛。对于轻度哮喘患者,可作为单独的控制药物;对于中重度哮喘患者,可作为联合治疗药物。儿童使用孟鲁司特相对较为安全,其剂型有咀嚼片等适合儿童服用。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哮喘患者,白三烯调节剂可能对缓解因白三烯介导的过敏相关哮喘症状有一定帮助。但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代谢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需监测药物相关指标,确保用药安全。
四、茶碱类药物
1.氨茶碱等
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副作用较多,如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现在临床应用相对减少。在使用茶碱类药物时,需要监测血药浓度来调整剂量。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茶碱类药物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要严格根据体重等计算剂量,并密切观察副作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等,所以使用时要更加谨慎,需密切监测心电图等指标。
五、抗胆碱能药物
1.短效抗胆碱能药物
如异丙托溴铵,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常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尤其适用于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对于老年哮喘患者,由于迷走神经张力相对较高,使用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可能更有优势,但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口干等副作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异丙托溴铵时要注意正确的吸入方法和剂量,避免药物进入眼睛等引起不适。
2.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如噻托溴铵,可用于哮喘的维持治疗,尤其适用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哮喘患者。对于老年哮喘患者,噻托溴铵可能有助于改善气道阻塞情况,但同样要注意其副作用,如口干等,并且要根据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评估是否适用;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噻托溴铵在儿童中的应用证据相对较少,需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