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发病与新生儿自身因素及病原体入侵途径相关,有早期非特异性和典型临床表现,可通过血常规、血培养等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可通过孕期保健、产时防护、新生儿护理等预防,新生儿出现早期表现家长要及时带医,否则可致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需重视护理与治疗。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通常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二、发病原因
1.新生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其免疫功能更差,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弱。例如,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不足,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G)水平较低,杀菌能力差,容易发生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
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如脐残端未完全闭合且局部防御能力弱,细菌易从脐部侵入;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黏膜也容易受损,为病原体入侵提供途径。
2.病原体入侵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在孕期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等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宫内感染。例如孕妇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胎盘血液循环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胎儿可能接触到母亲阴道内的病原体而被感染。比如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阴道内的细菌可上行感染胎儿。
产后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可从皮肤、黏膜、脐部、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例如,护理新生儿时不注意卫生,脐部被污染;或给新生儿喂奶、喂水的器具消毒不严格等,都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
三、临床表现
1.早期非特异性表现
新生儿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体温波动,足月儿体温常低于35.5℃,早产儿体温更低且波动明显。
反应差,如精神萎靡、嗜睡,不爱哭闹,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
食欲减退,吸吮无力,拒奶,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呼吸异常,可出现呼吸增快或呼吸不规则,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循环系统方面,可能有面色苍白或发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等表现。
2.典型表现
出现黄疸,有时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唯一表现,黄疸可能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
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针眼处渗血不止,呕血、便血、肺出血等。
休克表现,如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且减弱,尿量减少等。
可出现肝脾肿大,一般为轻度肿大。
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核左移现象,还可能出现中毒颗粒。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感染时CRP会迅速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小板计数:常减少。
2.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从患儿血液中培养出病原体来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期间可根据临床表现等进行经验性治疗。
3.病原菌抗原检测
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原体的抗原,如乳胶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B族链球菌抗原等,能快速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可根据经验选用针对常见病原菌的抗生素,如早期经验性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真菌性败血症,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
2.支持治疗
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调节适宜的环境温度,保证新生儿的正常代谢。
供氧:如有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使用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手段。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根据新生儿的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可通过静脉营养或经口喂养(如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来满足需求。
六、预防措施
1.孕期保健
孕妇要注意孕期卫生,定期产检,积极治疗孕期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等,避免病原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2.产时防护
临产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胎膜早破时间较长、产程延长等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减少胎儿感染的机会。
3.新生儿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清洁,脐部要保持干燥,勤换尿布,护理新生儿前后要洗手。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保证新生儿营养充足,增强免疫力。
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必须进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
新生儿一旦出现上述早期非特异性表现,如体温异常、反应差、食欲减退等,家长要高度重视,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因为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发展较快,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所以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治疗,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措施的实施,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保暖、喂养等日常护理,为新生儿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