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严重程度
哮喘严重程度分为间歇发作、轻度持续、中度持续、重度持续几类,可通过肺功能检查(FEV?、PEF及变异率)和症状表现(发作频率、活动受限程度)评估,儿童和成人哮喘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且严重程度影响治疗方案,间歇发作按需用缓解药物,轻度持续用低剂量控制药物,中度持续用中等剂量控制药物及联合治疗,重度持续用高剂量控制药物及多种药物联合甚至积极治疗。
一、哮喘严重程度的分类
哮喘严重程度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间歇发作:症状每周少于1次,夜间哮喘症状每月少于2次,发作间期无症状,肺功能正常,PEF(呼气峰流速)或FE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80%预计值,PEF变异率<20%。这种情况多见于接触过敏原等诱因时短暂发作,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免疫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接触特定过敏原后易出现间歇发作,但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能缓解。
轻度持续:症状每周1次以上,但每月少于1次,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4次,FEV?或PEF≥80%预计值,PEF变异率20%-30%。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在日常活动中有轻度受限,如快跑后稍感气短等情况,生活方式上若经常接触过敏原等可能诱发发作。
中度持续:每日有症状,夜间哮喘症状每周多于1次,FEV?为60%-79%预计值,PEF变异率>30%。此时儿童活动明显受限,比如行走稍快就会气喘,在病史方面可能有反复的喘息发作史,生活中需要更加注意避免诱发因素。
重度持续:每日有症状,频繁出现夜间哮喘症状,FEV?<60%预计值,PEF变异率>30%。患者日常生活严重受限,休息时也可能有气短等症状,这类患者病史通常较长且病情反复较重,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但儿童重度持续哮喘相对较少见,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
二、哮喘严重程度评估的相关指标及意义
肺功能检查:
FEV?:是评估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FE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可以反映气道阻塞的程度,如FEV?≥80%预计值提示病情相对较轻,<60%预计值则提示病情较重。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FEV?预计值有相应的参考标准,通过检测FEV?能了解气道通气功能状况,进而判断哮喘的严重程度。例如,对于5-12岁儿童,正常的FEV?预计值有一定范围,若低于该范围则可能提示哮喘处于较严重状态。
PEF:即呼气峰流速,其变异率也是评估哮喘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PEF变异率通过日变异率来计算,若PEF变异率>20%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明显,病情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儿童由于配合度等问题,PEF的检测相对需要更多耐心引导,但能很好地反映气道通气功能的昼夜变化情况,从而辅助判断哮喘严重程度。
症状表现:
发作频率:包括白天和夜间的喘息、咳嗽、气短等症状的发作次数。发作越频繁,提示哮喘严重程度越高。比如儿童如果每天都有喘息发作,那相比每周仅发作几次的情况,病情更重。
活动受限程度:轻度持续哮喘患者可能在剧烈运动时出现气短等情况,而重度持续哮喘患者即使在休息时也可能有明显气短,活动严重受限,这也是评估严重程度的重要方面。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活动受限的表现形式不同,幼儿可能表现为玩耍时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持续活动,稍活动就需休息等。
三、不同人群哮喘严重程度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
特点:儿童哮喘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期哮喘多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有关,可能以咳嗽为主要表现,易被忽视;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哮喘症状相对典型,喘息、气短等较明显。而且儿童的免疫系统、气道发育等尚未成熟,哮喘严重程度可能受感染、过敏原接触等影响较大。例如,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接触过敏原后更易出现较严重的哮喘发作。
应对:对于儿童哮喘严重程度评估需更加细致,除了常规的肺功能等检查外,要密切关注日常症状表现及活动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对于有反复哮喘发作的儿童,要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诱发因素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哮喘反复发作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
成人:
特点:成人哮喘严重程度相对更与长期的气道炎症等因素相关。一些有长期吸烟史、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等的成人,哮喘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比如长期接触化学性粉尘的工人,哮喘发作可能更频繁且严重程度更高。
应对:成人哮喘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危险因素,规律用药控制病情。定期进行肺功能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或过敏原多的环境中剧烈运动。同时要关注自身心理情绪,因为心理压力等也可能影响哮喘的控制。
四、哮喘严重程度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对于间歇发作的哮喘患者,通常按需使用缓解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一般不需要长期使用控制药物。
轻度持续哮喘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低剂量的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
中度持续哮喘患者需要使用中等剂量的控制药物,可能还会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重度持续哮喘患者则需要使用高剂量的控制药物,并且可能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甚至可能需要住院等更积极的治疗措施来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