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是种什么病
支气管扩张是因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的病。病因有感染、先天性及免疫因素;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反复肺部感染;诊断靠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胸部高分辨率CT)和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感染、清除气道分泌物、改善气流受限、外科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的疾病。
一、病因
1.感染因素:儿童时期患过麻疹、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是常见的诱因。这些感染会损伤支气管黏膜,削弱气道的清除和防御功能,使得细菌等病原体容易在支气管内定植繁殖,长期反复感染导致支气管扩张。例如,有研究表明,童年时期严重的肺炎病史会显著增加成年后发生支气管扩张的风险。
2.先天性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支气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软骨缺失等,使得支气管壁结构薄弱,容易发生扩张。另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支气管的结构和功能,增加支气管扩张的发病几率。
3.免疫因素:免疫缺陷患者,如体液免疫缺陷、纤毛功能障碍等,由于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支气管扩张。比如,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的患者,纤毛的运动功能异常,不能有效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导致分泌物潴留,反复感染,最终发展为支气管扩张。
二、临床表现
1.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咳嗽多为慢性、反复发作,每天痰量可达数百毫升。痰液多呈脓性,颜色可黄可绿,静置后可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黏液,下层为脓性物和坏死组织。这是因为支气管扩张部位的分泌物引流不畅,细菌繁殖导致痰液增多。例如,患者可能每天咳出数十毫升甚至更多的脓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反复咯血:部分患者以反复咯血为主要表现,咯血程度不等,可为痰中带血至大量咯血。这是由于支气管扩张部位的血管受到炎症侵犯,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有的患者可能一次咯血就可达数百毫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反复肺部感染:由于支气管扩张导致气道引流不畅,容易发生反复的肺部感染。表现为发热、咳嗽加剧、痰量增多、脓性痰等症状。肺部感染会进一步加重支气管的炎症和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比如,患者可能在几个月内就会发生一次肺部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三、诊断方法
1.胸部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轻症患者胸部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病情较重者可见不规则环状透光阴影或沿支气管的卷发状阴影,感染时阴影内可出现液平面。
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HRCT可以清晰地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表现为支气管的异常扩张,呈柱状、囊状或曲张状改变。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够准确地发现支气管扩张的病变情况。
2.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异物、肿瘤等引起支气管扩张的原因,同时还可以进行痰液引流和局部治疗等操作。但一般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多用于怀疑有其他病变导致支气管扩张的情况。
四、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根据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在急性感染期,及时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减少痰液分泌。例如,若痰液培养提示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用抗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清除气道分泌物:可以通过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体位引流是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使痰液向主支气管引流排出。例如,病变位于上叶的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病变位于下叶背段的患者可采取俯卧位等。胸部物理治疗包括叩背、振动等方法,帮助松动痰液,促进排出。
3.改善气流受限: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对于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支气管舒张剂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外科治疗:对于反复大咯血、病变局限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肺组织。但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肺功能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支气管扩张患者在感染时应及时就医,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儿童的气道较窄,在进行体位引流等治疗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的不适和损伤。
2.老年患者: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咳嗽咳痰能力较弱,气道分泌物排出更困难,需要加强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措施,如更积极地进行体位引流等。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治疗需要谨慎,药物的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抗生素等药物时,要选用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