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脓肿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病变,病因有感染病原体及吸入、血源、直接蔓延等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咯血等,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综合多方面,鉴别诊断要与肺炎、空洞性肺结核继发感染、支气管肺癌等区分,治疗有抗感染、痰液引流、手术等方法,预防要避免吸入感染、积极治基础病、增强免疫力。
一、肺脓肿的定义
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组织化脓性病变,形成包含坏死物或液化坏死物的脓腔。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感染病原体
主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例如,厌氧菌感染在肺脓肿中较为常见,口腔中的厌氧菌可经吸入等途径进入肺部引发感染。
(二)感染途径
1.吸入性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多由于意识障碍(如醉酒、癫痫发作等)、吞咽困难等原因,导致口咽分泌物、异物等被吸入肺部,从而引起感染。老年人因吞咽功能减退等原因,更易发生吸入性肺脓肿;长期吸烟的人群,呼吸道防御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也增加了吸入感染的风险。
2.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骨髓炎等,病原菌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肺部,引起肺脓肿。这种情况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3.直接蔓延感染:邻近器官的化脓性病变,如膈下脓肿、肾周围脓肿等,可直接蔓延至肺部引发肺脓肿。有腹部感染病史的人群需要警惕直接蔓延导致肺脓肿的可能。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发热可能较为急骤,而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
2.咳嗽、咳痰:咳嗽初期为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可咳出大量脓臭痰。如果是厌氧菌感染,痰液常有明显的臭味。长期吸烟的患者本身呼吸道有慢性炎症,发生肺脓肿时咳嗽、咳痰症状可能被掩盖,需要仔细鉴别。
3.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咯血,少量咯血较为常见,少数患者可出现大咯血。有基础肺部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咯血风险可能增加。
(二)体征
病变范围较小时,可能无明显体征;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可闻及湿啰音等。
四、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早期表现为肺内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或为团片状浓密阴影,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随着病情进展,阴影中心可出现透亮区及液平面。不同年龄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胸部X线对肺脓肿的早期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脓肿的部位、范围、形态等,对于早期肺脓肿与肺炎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发现X线胸片上不易显示的较小病灶及肺脓肿周围的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核左移现象。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变化可能不同,儿童白细胞计数波动范围相对较大。
2.痰培养:通过痰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但要注意区分口咽部定植菌和真正的致病菌,需要多次痰培养送检。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例如,有吸入危险因素、高热、咳脓臭痰,结合胸部X线或CT发现脓腔及液平面,再结合痰培养等结果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肺炎:肺炎一般起病较急,虽然也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经抗生素治疗后炎症多可在短期内吸收,一般无脓腔形成。而肺脓肿经抗生素治疗后,炎症吸收较慢,且会出现脓腔及液平面。
2.空洞性肺结核继发感染:空洞性肺结核多有长期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痰液中可找到结核菌,胸部X线或CT表现有空洞,洞壁较厚,周围有卫星灶等。而肺脓肿起病急,脓痰量多,痰中一般找不到结核菌。
3.支气管肺癌:支气管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胸部CT等检查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一般无脓腔形成,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针对厌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二)痰液引流
可采用体位引流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体位引流应根据病变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每天进行数次,每次15-20分钟。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配合使用祛痰药物。
(三)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肺脓肿、脓腔大于5cm估计不易闭合者、大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七、预防
(一)避免吸入感染
对于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的患者,要加强护理,防止误吸。如老年人应注意进食速度,避免在醉酒、昏迷等状态下进食;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要加强照护。
(二)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如积极治疗皮肤感染、骨髓炎等可能引起血源性肺脓肿的基础疾病;对于有腹部感染等邻近器官感染的患者要及时治疗,防止感染蔓延至肺部。
(三)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