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肺气肿是什么病
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慢性肺部疾病,主要特征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及肺容积增大伴气道壁破坏。病因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遗传因素等;病理生理改变有气道受阻、肺弹性减退、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及桶状胸等体征;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肺功能检查;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包括戒烟、康复治疗等,急性加重期需控制感染等;预防要避免危险因素、做好防护、加强锻炼和定期体检,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高危人群需加强预防检查。
一、病因
1.吸烟: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长期吸烟可逐渐引发肺气肿。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吸烟者患阻塞性肺气肿的风险显著高于不吸烟者,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几率越高。
2.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其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气道黏膜,诱发炎症反应,进而促进肺气肿的发生发展。在一些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3.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棉尘等)和化学物质(如化学烟雾、甲醛等)的人群,气道受到反复刺激和损伤,易引发阻塞性肺气肿。比如,长期在矿山工作的工人,由于长期吸入粉尘,患阻塞性肺气肿的风险明显增加。
4.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α?-抗胰蛋白酶缺乏的遗传缺陷,这种酶缺乏会使肺组织容易受到蛋白酶的破坏,从而增加患肺气肿的可能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的遗传性肺气肿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病情进展较快。
二、病理生理改变
1.气道受阻:由于气道炎症、痉挛、黏液分泌增多等原因,气道阻力增加,气体呼出受限。患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肺通气功能逐渐下降。
2.肺弹性减退: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肺泡过度膨胀,肺泡壁弹性纤维被破坏,导致肺泡弹性减退,气体残留在肺泡内,使肺容积增大。这会影响肺的正常换气功能,导致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障碍。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气肿时,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相对正常,造成通气/血流比例降低,形成无效腔样通气;同时,也有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相对正常,导致无效肺泡增加,进一步影响气体交换,引起低氧血症,严重时可出现二氧化碳潴留。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且逐渐加重。例如,轻度肺气肿患者在快走或上楼时会感到气短,而重度患者可能在穿衣、洗漱等轻微活动时就出现明显气短。
咳嗽、咳痰:一般为长期咳嗽,初期为间断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其他:晚期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全身症状,合并肺心病时可出现右心衰竭的相关表现,如下肢水肿、腹胀等。
2.体征
视诊可见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
触诊时双侧语颤减弱。
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
听诊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并发感染时肺部可有啰音。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
胸部CT:比X线更敏感,可更清晰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例如,能够发现肺组织中局限性的低密度区,明确是否存在肺大疱等并发症。
2.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阻塞性肺气肿的重要依据,其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70%是判断持续气流受限的主要指标。此外,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肺活量(VC)减低,表明肺过度充气。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稳定期治疗:包括戒烟,这是阻止病情进展的关键措施;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运动锻炼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和提高运动耐力;长期家庭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每日持续吸氧15小时以上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急性加重期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解痉平喘,常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合理氧疗,纠正低氧血症;必要时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2.预防
避免吸烟和接触二手烟,减少空气污染的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佩戴口罩。
对于有职业性粉尘接触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格的防护面具等。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有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阻塞性肺气肿。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患阻塞性肺气肿相对较少,但如果有遗传因素等情况需特别关注;成年人是主要患病群体,应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老年人患病人群较多,要更加注重日常的保健和病情监测。女性在吸烟等危险因素暴露方面可能相对男性有差异,但同样需要注意避免相关危险因素。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或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应加强预防和定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