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检查,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病等一般及药物治疗,预防需控制基础病、健康生活及定期体检,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定义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梗死灶直径一般在2-15毫米之间。基底节区是大脑皮质下的一组神经核团,左侧基底节区发生腔隙性梗塞会影响该区域相关神经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发病原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血管闭塞。据相关研究统计,约70%的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得多。
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增加,4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而左侧基底节区的小动脉更容易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3.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促进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患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
4.血液成分改变: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
三、临床表现
1.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左侧面部及上下肢无力,但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及语言障碍等。患者可能仅感觉左侧肢体活动不如右侧灵活,走路时左侧肢体力量稍弱等,约占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40%-50%。
2.纯感觉性卒中:仅有左侧肢体或面部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但无运动障碍。这种感觉异常可能在休息或活动时出现,持续时间不定,约占10%-15%。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左侧肢体无力伴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如行走时步态不稳、肢体协调能力差等,约占10%。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左侧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同时伴有左侧手的笨拙,精细动作困难,如拿东西不稳等,约占10%-20%。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诊断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常用的检查方法,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梗死灶,呈圆形、椭圆形或扇形等,直径多在2-15毫米之间,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2.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可发现脑干、基底节区等小的梗死灶,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及有无脑水肿等情况。发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等。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但要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脑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2.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并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高血脂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必要时的降脂药物治疗,使血脂水平达标。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头颅影像学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六、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在预防方面,更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律进行健康体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往往相对复杂。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血糖的平稳控制,因为血糖波动过大不利于病情的稳定。同时,要加强对血管并发症的监测,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其他血管病变。在生活方式方面,要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和运动的要求,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时间,避免因饮食或运动不当导致血糖波动及病情加重。
3.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是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发人群,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血压的剧烈波动。清晨时段血压通常较高,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时段,高血压患者在晨起时应缓慢起床,避免突然起身导致血压骤升。同时,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血压波动引发脑血管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