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肺气肿与慢阻肺有何区别
阻塞性肺气肿与慢阻肺在定义、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有不同特点。阻塞性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等的病理状态,发病与炎症反应等有关;慢阻肺具气流受限特征,与慢性炎症反应增强等有关。二者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等有差异,诊断均结合多方面,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等,特殊人群有不同需注意的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阻塞性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其发病主要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是重要机制,当蛋白酶活性增强或抗蛋白酶不足时,可破坏肺组织中的弹力纤维等结构,导致肺泡结构破坏,引起肺气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长期吸烟等人群。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介质的参与,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是慢阻肺的重要特征。各年龄均可发病,吸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也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有关。
二、病理改变
1.阻塞性肺气肿:大体病理可见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镜下可见肺泡壁变薄,肺泡腔扩大、破裂或形成大疱,肺毛细血管床减少。病变部位以肺组织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为主,可累及多个肺小叶。
2.慢阻肺:病理改变主要在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气道病变表现为支气管上皮变性、坏死、溃疡形成,黏液腺增生肥大、分泌亢进,气道壁炎性细胞浸润等;肺实质可见肺泡壁破坏,肺泡融合形成肺气肿,其病理改变范围较阻塞性肺气肿更广泛,可累及各级气道。肺血管的改变表现为血管壁增厚等。
三、临床表现
1.阻塞性肺气肿: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活动时气短,随后休息时也感气短,咳嗽、咳痰等症状相对较轻,多为少量黏液性痰。体征早期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见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等。
2.慢阻肺: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和胸闷等。体征与阻塞性肺气肿相似,但慢阻肺患者由于气道炎症等因素,可有更多的异常体征,如早期可闻及散在湿啰音等。
四、诊断方法
1.阻塞性肺气肿:主要依据病史(长期吸烟等)、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两肺野透亮度增加,膈低平,心影狭长等)、肺功能检查(FEV?/FVC<70%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但单纯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如果没有发展到慢阻肺阶段,可能FEV?/FVC仍可正常,而主要表现为肺总量、功能残气量和残气量增高,肺活量减低)等进行诊断。
2.慢阻肺: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吸烟等高危因素接触史)、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FVC<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但慢阻肺的CT表现更能清晰显示气道壁增厚、小气道阻塞等情况)等。胸部X线或CT有助于与其他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鉴别。
五、治疗原则
1.阻塞性肺气肿: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改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包括戒烟等避免危险因素的措施;呼吸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可给予长期氧疗等。
2.慢阻肺:治疗包括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治疗。稳定期治疗同样强调戒烟,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糖皮质激素(对于部分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祛痰药等;康复治疗;长期氧疗等。急性加重期治疗主要是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严重程度,根据病情给予支气管舒张剂、低流量吸氧、抗生素(如存在细菌感染时)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较少发生阻塞性肺气肿和慢阻肺,但如果有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康复训练等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老年人:老年人患阻塞性肺气肿和慢阻肺的风险较高,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综合评估,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例如在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氧疗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非常重要,但要注意吸氧的浓度和时间等。
3.女性:女性患慢阻肺的风险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等特殊时期的用药禁忌等。在康复训练方面要考虑女性的身体特点进行合适的安排。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阻塞性肺气肿和慢阻肺时,要注意治疗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例如使用某些支气管舒张剂可能会引起心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