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结构炎性改变,分急性和慢性,病因有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急性表现为发热、下腹痛等,慢性有下腹隐痛等,诊断靠病史、妇科检查等,治疗分急慢性,预防要注意经期卫生、宫腔操作防护等。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结构发生炎性改变。细菌突破宫颈的防御侵入子宫内膜而发生炎症。
二、分类
1.按病程长短分类
急性子宫内膜炎: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操作后等情况,病原体容易入侵。例如产后产妇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若有胎盘残留等情况,就较易引发急性子宫内膜炎。
慢性子宫内膜炎:可以由急性子宫内膜炎迁延而来,也可能无明显急性发作史。病程较长,症状相对隐匿,可能会出现间断性的下腹隐痛、白带增多等情况,其发生可能与宫腔内残留少量胎盘组织、宫内放置节育器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
1.细菌感染
常见病原体: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是较为常见的引起子宫内膜炎的病原体。例如,在流产后或产后,子宫内有创面,大肠杆菌等容易侵入并引发炎症。
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病原菌从阴道、宫颈上行感染至子宫内膜。如不洁的性生活可能将细菌带入阴道,进而向上感染子宫内膜。
直接蔓延:周围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如阑尾炎可引起邻近的子宫附件炎症,进而波及子宫内膜。
血行传播:较少见,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子宫内膜引起炎症,如身体其他部位有严重感染时,病原体可经血流到达子宫。
2.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阴道内酸度降低以及宫颈黏液栓形成不良,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从而增加患子宫内膜炎的风险。而育龄期女性若有宫腔操作等情况也易发病。
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术、刮宫术、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宫腔操作,由于手术器械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或者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都可能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炎症。例如,人工流产术后如果阴道流血时间较长,就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增加了患子宫内膜炎的几率。
子宫腔内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这些病变会改变子宫内膜的正常环境,使子宫内膜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引发子宫内膜炎。
四、临床表现
1.急性子宫内膜炎
症状:
发热:体温可升高,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如病情较重,也可能出现高热。
下腹痛:表现为下腹坠胀、疼痛,可伴有腰骶部酸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
白带异常:白带增多,可为脓性白带,伴有臭味,若合并其他感染,白带的性状可能会有不同变化。
月经异常: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
体征:妇科检查时,子宫可有压痛,宫颈口可能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等。
2.慢性子宫内膜炎
症状:
下腹隐痛:下腹间断性隐痛,疼痛程度一般相对较轻,但会持续存在或间断发作。
白带增多:白带量较平时增多,一般为淡黄色、稀薄状。
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如月经提前或推迟,月经量一般无明显增多,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的情况。
体征:妇科检查时子宫可能有轻度压痛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宫腔操作史等情况。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流产史、刮宫史,近期是否有不洁性生活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2.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检查:观察外阴阴道有无异常,如有无充血、分泌物异常等情况。
宫颈检查:查看宫颈口有无脓性分泌物,宫颈有无举痛等。
子宫及附件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有无异常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等检查,可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并确定病原菌的类型,以便针对性治疗。例如,若培养出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可据此选择敏感抗生素。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子宫内膜的厚度等情况。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B超可能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表现;急性子宫内膜炎时B超可能无特异性表现,但可辅助排除其他子宫器质性病变。
六、治疗原则
1.急性子宫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会根据阴道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若为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
支持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的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适当的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症处理;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缓解症状。
2.慢性子宫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疗程相对较长,用药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中药治疗:一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作用,可能对慢性子宫内膜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
其他治疗:对于因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引起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息肉摘除术、黏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等,以去除病因,改善症状。
七、预防措施
1.注意经期卫生:月经期间应保持外阴清洁,使用合格的卫生巾,勤换卫生巾,避免性生活,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2.做好宫腔操作的防护:进行人工流产术、刮宫术等宫腔操作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手术器械的无菌操作,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必要时可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宫腔操作后感染的风险。
3.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对于患有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按时复诊,及时处理相关病变,预防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4.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的几率。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和老年女性,更应注重自身健康管理,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