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慢性湿疹区别
湿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急、发展快,病程2-4周,有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表现,外部因素多为突然较强刺激,内部因素为自身免疫短暂失调等,治疗局部以清洁止痒抗炎为主,系统用抗组胺药;慢性由急性迁延而来,病程长,有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结痂抓痕等表现,外部因素为长期反复刺激,内部因素为自身免疫异常等,治疗局部用修复屏障等药物,系统用免疫抑制剂等,且要注意保湿。
一、病程特点
1.急性湿疹:起病较急,发展较快,病程一般在2-4周左右。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瘙痒剧烈。例如研究表明,急性湿疹的皮损演变通常在短期内(数天至数周)达到较为明显的状态,其炎症反应相对较为剧烈,以渗出等表现为主。
2.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慢性起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或更久。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表面可有抓痕、结痂等,皮损界限较清楚。其病程进展缓慢,是一个长期的皮肤炎症过程,皮肤的病理改变逐渐向纤维化等慢性化方向发展。
二、皮损表现
1.急性湿疹:
红斑丘疹:初期多为红斑,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颜色鲜红或暗红。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急性湿疹可能因皮肤更娇嫩,红斑丘疹表现相对更明显,瘙痒可能更剧烈,影响睡眠等生活质量;成年男性或女性急性湿疹在红斑丘疹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男性可能因毛发等因素,在局部护理上需注意避免刺激加重病情;有过敏病史的人群患急性湿疹时,红斑丘疹出现可能更迅速,与过敏体质导致的免疫系统对刺激源过度反应有关。
水疱渗出:病情进展可出现小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渗出、糜烂等表现,渗出是急性湿疹较典型的特征,这是由于皮肤表皮的屏障功能受损,组织液渗出。
2.慢性湿疹:
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皮肤纹理加深,皮嵴隆起,呈现苔藓样改变,这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皮肤细胞增殖、纤维组织增生等,使皮肤质地发生改变。老年人患慢性湿疹时,皮肤本身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苔藓样变可能更难恢复,且瘙痒可能因皮肤干燥等因素更明显;妊娠期女性患慢性湿疹,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皮肤状态特殊,治疗需更谨慎,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有基础皮肤疾病病史的人群,慢性湿疹的苔藓样变可能与原有皮肤疾病的病理基础相互影响,病情更易反复。
结痂抓痕:由于长期瘙痒,患者不断搔抓,皮肤表面会有抓痕,抓痕处可能会有结痂形成,结痂是皮肤自我修复过程中血液、渗出液等干燥形成的,同时也会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三、病因及诱发因素
1.急性湿疹:
外部因素:多为外界刺激突然且较强引起,如接触某些过敏性物质(如某些植物、化学物质等),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快速启动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急性炎症表现,在接触过敏原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即可出现症状;环境因素如突然的气候变化,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刺激皮肤,也可诱发急性湿疹,例如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和湿度变化较大,皮肤难以适应,易引发急性湿疹;物理刺激如摩擦、搔抓等也可诱发,皮肤受到摩擦后,表皮受损,容易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对外部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对外界物质的耐受性差,更容易因接触过敏原等外部因素引发急性湿疹;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人群,如长期在潮湿车间工作的工人,患急性湿疹的风险相对较高。
内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短暂失调可能诱发,例如近期患有感染性疾病等导致身体免疫力暂时波动,免疫系统对皮肤的保护作用减弱,容易引发急性湿疹;某些系统性疾病也可能是诱因之一,但相对较少见。
2.慢性湿疹:
外部因素:多为长期反复的刺激,如持续接触mild过敏原(如某些日常接触的清洁剂、化妆品等),由于接触时间较长,皮肤反复受到刺激,炎症持续存在并逐渐慢性化;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如空气干燥、污染严重等环境,皮肤长期受到刺激,导致慢性湿疹的发生发展,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皮肤水分流失快,更容易出现慢性湿疹相关的皮肤干燥、肥厚等表现;物理刺激如长期摩擦同一部位,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颈部皮肤长期受到摩擦,易引发慢性湿疹。
内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持续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或者存在慢性疾病导致身体整体状态影响皮肤,例如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会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和代谢等,从而使皮肤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改变;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湿疹病史,个体患慢性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对慢性湿疹的易感性不同,某些基因位点的差异可能决定了个体在面对慢性刺激时皮肤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转归。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湿疹:
局部治疗:以清洁、止痒、抗炎为主。渗出明显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通过湿敷可以减少渗出,硼酸溶液的渗透压等特性有助于减轻皮肤的炎症渗出;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弱效激素对儿童等皮肤较娇嫩部位相对更安全,能起到抗炎、止痒的作用,但需注意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系统治疗:瘙痒剧烈影响睡眠等生活质量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症状,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2.慢性湿疹:
局部治疗:以修复皮肤屏障、抗炎、止痒为主。可外用强效或超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但要注意部位和疗程,面部、褶皱部位等皮肤薄嫩处需慎用强效激素,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也可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这类药物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抗炎作用较好且不易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系统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口服免疫抑制剂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皮肤保湿,使用保湿剂可以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减少皮肤水分流失,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保湿都是慢性湿疹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儿童皮肤保湿需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老年人皮肤干燥,需选择滋润度较高的保湿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