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栓塞
肺栓塞是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致病理临床状态,常见血栓来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病机制涉及血栓阻塞致肺循环阻力增高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方法有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凝治疗,预防需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措施及调整生活方式。
一、肺栓塞的定义
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嵌塞物质为血栓,由血栓引起的肺栓塞也被称为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
二、肺栓塞的发病机制
1.血栓来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血栓栓塞症最常见的血栓来源,约70%-90%的肺血栓栓塞症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在某些诱因下,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
其他来源如盆腔静脉血栓、右心血栓等也可能导致肺栓塞,但相对少见。
2.血栓阻塞血管的影响
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后,会引起局部肺组织血流减少或中断。如果阻塞的血管面积较大,会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进而影响右心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右心衰竭。同时,肺组织的缺血缺氧会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重者可出现窒息感。
胸痛:可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胸膜炎性胸痛常与呼吸有关;心绞痛样疼痛多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提示病情较为严重。
咯血: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少见。
晕厥:可作为肺栓塞的首发症状,多是由于肺循环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
2.体征
呼吸急促:是最常见的体征,呼吸频率可超过20次/分钟。
发绀:口唇、甲床等部位可出现发绀,提示缺氧。
肺部体征:可闻及细湿啰音或哮鸣音,偶可闻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
循环系统体征: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右心衰竭的体征。
四、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栓塞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更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肺栓塞的发病风险。例如,50-60岁人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肺栓塞的发病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在妊娠期和产褥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子宫增大对下腔静脉的压迫等因素,会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卧床:如术后患者、骨折患者等长期卧床,下肢肌肉活动减少,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研究表明,长期卧床超过3天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也是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从而增加肺栓塞的发病风险。
4.病史因素
静脉血栓病史:有过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较高。据统计,约有30%-50%的肺栓塞患者有既往静脉血栓病史。
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肿瘤细胞可能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例如,肺癌、胰腺癌等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五、肺栓塞的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
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降解产物。肺栓塞时,由于血栓形成与纤溶亢进,D-二聚体水平升高。但D-二聚体升高缺乏特异性,许多其他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等也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一般来说,D-二聚体<500μg/L时,基本可排除急性肺栓塞。
其他指标:如乳酸脱氢酶升高、肌钙蛋白升高等,这些指标可反映肺栓塞对心肌和其他组织的损伤情况,但不具有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能够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表现为肺动脉内的充盈缺损。CTPA可以明确肺栓塞的部位、范围等,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之一。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方法。典型表现为肺通气正常而灌注缺损,即“不匹配”现象。但该检查对小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有限,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超声心动图:在右心系统血栓、右心功能不全等方面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发现右心室内的血栓,评估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等,但对于外周肺动脉的血栓诊断价值有限。
六、肺栓塞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防止血栓进一步脱落。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
吸氧: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纠正缺氧状态。
2.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是肺栓塞治疗的基础。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新血栓的形成,促进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例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天1-2次,可有效抗凝,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七、肺栓塞的预防
1.对于高危人群
长期卧床患者: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肌肉的收缩舒张运动等,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同时,可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气压压迫装置等物理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术后患者: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对于不能早期下床活动的患者,要加强下肢的被动活动。另外,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禁忌证。
2.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健康人群应保持适量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戒烟:吸烟人群应积极戒烟,减少吸烟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降低肺栓塞的发病风险。
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维持正常的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相关危险因素,间接预防肺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