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和支气管炎有什么区别
哮喘是具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的异质性疾病,病变在气道,症状有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发病机制与多种细胞及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等有关,诊断靠病史等及相关检查,治疗用多种药物分级治疗;支气管炎分急慢,急性由感染等诱发,慢性与长期刺激等有关,急性有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等症状,慢性有长期咳嗽咳痰等,发病机制分别为病原体感染等和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等,诊断依症状体征等检查,治疗对症或控制感染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气道,包括各级支气管等。其气道炎症可引起气道黏膜肿胀、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平滑肌痉挛,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哮喘可能与遗传因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呼吸道感染等有关;成人哮喘可能与职业接触刺激性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相关。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寒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刺激也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则多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慢性刺激有关,其发病部位主要在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及周围组织,病理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二、症状表现
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在儿童中,哮喘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反复咳嗽,尤其是夜间和清晨咳嗽明显,运动后咳嗽加重等。不同年龄的哮喘患者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幼儿哮喘可能喘息症状相对不典型,而青少年哮喘发作时喘息等典型症状相对更易被识别。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通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咳嗽,起初为干咳,继而有痰,可伴有发热、乏力、鼻塞、流涕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骨后疼痛。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咳嗽一般晨间明显,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不同年龄的支气管炎患者症状表现也有差异,儿童急性支气管炎可能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如发热程度可能较高,而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由于肺功能减退等因素,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可能更突出。
三、发病机制
哮喘:主要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些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气道上皮损伤、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等,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例如,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激活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上述炎症细胞和介质的释放,进而引发哮喘发作。遗传因素在哮喘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哮喘病史,个体患哮喘的风险可能增加。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病原体感染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气道上皮,使气道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从而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则可直接引起支气管黏膜的炎症。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吸烟等理化因素刺激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外,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氧化应激等也参与其中。例如,长期吸烟可使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受损、巨噬细胞功能降低,导致气道净化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和炎症持续不愈。
四、诊断方法
哮喘: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诱因、家族史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包括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如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等可支持哮喘诊断;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的过敏原,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其特点,儿童哮喘的诊断还需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等进行判断。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及两肺散在干、湿啰音等体征,再结合血常规、胸部X线等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细菌感染时),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后可作出诊断,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等改变,肺功能检查可见小气道功能障碍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支气管炎患者,诊断时需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鉴别,如儿童急性支气管炎需与支气管肺炎等鉴别,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需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鉴别。
五、治疗原则
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等。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如吸入用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治疗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对于儿童哮喘,要注重个体化治疗,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因。例如,对于轻度间歇性哮喘,可按需使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对于中度持续性哮喘,需要联合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咳嗽无痰时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有气喘者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氨茶碱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治疗措施为控制感染、祛痰、镇咳、平喘等,如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使用祛痰药促进痰液排出,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气喘症状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支气管炎患者,药物选择和治疗强度需要调整,例如儿童使用镇咳祛痰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