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的综合征。其病因包括产前、产时、产后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姿势异常及伴随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症状;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头颅影像学、脑电图等辅助检查;治疗与康复包括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及针对合并症的其他治疗,早期发现干预对改善预后重要,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发育情况,及时就医并给予康复支持。
一、大脑性瘫痪的定义
大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病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患儿会表现出各种运动功能异常,例如运动发育落后,可能在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以及抓握等精细运动方面都比正常儿童晚;同时还可能伴有姿势异常,像肌肉张力异常导致的肢体僵硬、松软或者姿势不对称等情况。
二、病因
1.产前因素
胎儿期脑发育异常:母亲在孕期受到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某些化学毒物等,会干扰胎儿脑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发育;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胎儿脑部的血供,导致脑发育受损。对于孕妇来说,若本身有基础疾病且未得到良好控制,就增加了胎儿患脑瘫的风险;从生活方式角度,孕妇若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对胎儿脑部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与脑瘫的发生有关。虽然遗传因素在脑瘫病因中所占比例相对不是特别高,但如果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那么胎儿患脑瘫的概率会有所增加。
2.产时因素
早产:早产儿由于脑部发育尚未成熟,脑血管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脑缺氧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脑损伤,进而引发脑瘫。早产儿出生体重越低,发生脑瘫的风险越高。对于早产儿,需要特别加强新生儿期的监护和护理,尽可能减少脑损伤的发生。
分娩过程异常:如胎儿窘迫、难产、胎位异常等,导致胎儿在分娩过程中脑部缺氧时间过长,引起脑组织损伤,从而增加脑瘫的发生风险。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以降低胎儿脑损伤的可能性。
3.产后因素
新生儿期脑损伤:新生儿期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胆红素脑病、颅内感染等疾病,都可能造成脑部损伤,进而引发脑瘫。例如胆红素脑病,当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过高时,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细胞,尤其是基底核等部位,导致运动和姿势异常等脑瘫表现。对于新生儿期出现黄疸等情况的患儿,要及时监测胆红素水平,积极进行干预,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其他因素:新生儿期头部外伤等也可能导致脑部损伤,增加脑瘫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痉挛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张力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患儿常出现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下肢交叉呈剪刀样步态等。例如在行走时,双下肢呈交叉状态,行走困难,这是由于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导致行走时两腿交叉,像剪刀一样。
不随意运动型:患儿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运动,紧张时增多,安静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常出现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等。比如患儿的手部会出现无规律的扭转、舞动等动作,影响正常的精细运动功能。
共济失调型:主要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患儿行走时步态不稳,左右摇晃,像醉汉一样,动作不协调,精细运动困难,如拿东西时难以准确握住。
肌张力低下型:患儿肌肉张力明显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自主运动很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像蛙位一样,抬头困难等。
2.姿势异常:除了运动障碍伴随的姿势异常外,还可能有头部姿势异常,如头偏向一侧、后仰或前屈等;身体姿势不对称,如一侧肢体抬高、低下等情况。
3.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认知、学习、语言等方面的能力低于正常儿童。
语言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等语言相关问题,这与脑部损伤影响语言中枢及相关肌肉的协调运动有关。
癫痫: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影响患儿的预后。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包括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患病等情况;分娩过程是否顺利,有无早产、难产等;新生儿期是否有脑损伤相关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检查患儿的运动功能,包括肌肉张力、肌力、运动发育里程碑完成情况等;观察姿势是否异常;检查神经系统反射情况等。
3.辅助检查
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帮助发现脑部是否存在结构性病变,如脑发育畸形、颅内出血、脑梗死等情况。例如头颅MRI对于早期发现脑部细微病变比CT更敏感。
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合并癫痫,对于存在癫痫发作风险的患儿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与康复
1.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根据患儿的运动障碍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等,通过训练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例如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牵拉肌肉、降低肌张力的训练;对于共济失调型患儿,进行平衡训练等。
作业疗法:主要针对患儿的精细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如训练患儿穿衣、吃饭、写字等日常生活技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语言疗法: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帮助患儿改善语言功能。
2.其他治疗:对于合并癫痫的患儿,需要根据癫痫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但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可以结合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辅助改善患儿的症状,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大脑性瘫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儿最大程度地恢复运动和生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