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菌血症和脓毒血症的区别有哪些
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感染综合征,菌血症是细菌入血繁殖播散但一般不产毒,脓毒血症是感染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感染灶或可疑感染且可致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上败血症起病急骤有高热等多种表现,菌血症部分无症状或症状轻,脓毒血症有感染及器官功能障碍表现;诊断分别结合不同情况,败血症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菌血症靠血培养,脓毒血症需满足SIRS标准等;治疗上败血症需抗感染和支持等,菌血症及时用抗生素等,脓毒血症要控感染源、液体复苏等。
一、定义区别
1.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菌多为细菌,也可为真菌等其他微生物。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可引发败血症。
2.菌血症: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但一般不产生毒素。比如一些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细菌短暂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
3.脓毒血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伴有微生物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除了感染因素外,还涉及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二、临床表现区别
1.败血症: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热型不规则。还可出现皮疹,如瘀点、瘀斑等,以及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年龄因素:儿童患败血症时,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拒食、呼吸急促等表现,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迅速,需密切关注。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特殊临床表现,但不同性别可能因基础疾病等不同而影响败血症的发生概率及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败血症发生风险,且影响病情恢复。
病史: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患者,发生败血症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且病情更易加重。
2.菌血症: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短暂的发热、寒战,一般症状相对较轻,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等更严重情况。
年龄因素:儿童菌血症可能因年龄小,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精神差、体温不稳定等,需加强监测。
性别因素:无明显因性别导致的特殊临床表现差异。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菌血症发生可能,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风险。
病史:有创伤、手术史等患者,发生菌血症风险较高,需关注相关症状。
3.脓毒血症:除了有发热、寒战等感染表现外,还可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相关表现,如呼吸急促、少尿、意识障碍等。病情严重时可迅速进展为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
年龄因素:儿童脓毒血症病情变化快,婴幼儿可能出现前囟饱满等颅内感染相关表现,需特别警惕。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导致的特殊临床表现差异。
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对脓毒血症的抵抗能力,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应对脓毒血症相关风险。
病史: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等患者,发生脓毒血症时病情更复杂,预后可能更差。
三、诊断区别
1.败血症: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等。
年龄因素:儿童血培养阳性率可能因采血等操作及儿童免疫系统特点有所不同,需规范采血及检测。
性别因素:无特定性别相关诊断差异。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影响诊断本身,但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机体状态以配合诊断。
病史:既往基础疾病情况会影响诊断时对病情的评估及鉴别。
2.菌血症:主要依靠血培养阳性来确诊,同时结合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的关键,若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即可确诊。
年龄因素:儿童血培养操作需更谨慎,保证标本采集准确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性别因素:无性别相关特殊诊断影响。
生活方式:不直接影响诊断,但良好生活方式利于整体健康及诊断过程配合。
病史:既往病史中若有易导致菌血症的因素,如近期有侵袭性操作等,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3.脓毒血症:诊断相对复杂,需要满足SIRS标准(体温>38.3℃或<36℃;心率>90次/分钟;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2mmHg;白细胞计数>12×10?/L或<4×10?/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10%),同时有明确感染灶或高度可疑感染存在。此外,还需进行器官功能评估等相关检查。
年龄因素:儿童脓毒血症诊断时,器官功能评估需考虑儿童器官发育特点,如肾功能评估等有不同标准。
性别因素:无性别相关特殊诊断影响。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直接影响诊断,但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机体更好应对脓毒血症相关状况。
病史:既往慢性疾病史等会影响脓毒血症的诊断及病情判断。
四、治疗区别
1.败血症: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同时需进行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若出现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需积极抗休克治疗。
年龄因素: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考虑药物剂量、安全性及儿童肝肾功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及调整剂量。
性别因素:无性别相关特殊治疗差异,但不同性别儿童身体状况可能有个体差异影响治疗。
生活方式:治疗期间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恢复,如充足休息等。
病史: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2.菌血症:主要是及时应用抗生素,由于菌血症一般症状相对较轻,抗生素使用疗程可能相对较短,但仍需根据病情及血培养结果调整。同时要处理可能的感染源。
年龄因素:儿童菌血症治疗时抗生素选择及剂量需谨慎,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性别因素:无性别相关特殊治疗差异。
生活方式:治疗期间健康生活方式利于康复。
病史:既往病史中若有特殊情况,如对某些抗生素过敏等,需在治疗中避免使用相关药物。
3.脓毒血症:首先要控制感染源,如清除感染灶等,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等治疗。抗感染治疗同样是关键,选用有效的抗生素,且可能需要联合用药等。对于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需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年龄因素:儿童脓毒血症治疗中器官功能支持需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进行调整,如呼吸支持的参数设置等。
性别因素:无性别相关特殊治疗差异。
生活方式:治疗期间良好生活方式对患儿康复重要,如保证营养摄入等。
病史:既往基础疾病会影响脓毒血症的治疗方案选择,如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在液体复苏时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