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什么原因导致
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宿主因素及其他诱发因素相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感染,不同病原体有其常见致病菌、感染途径和机制;宿主因素中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和获得性)及基础疾病(糖尿病、肝硬化)会增加风险;其他诱发因素有医疗操作(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和生活方式(营养不良、酗酒)相关情况。
一、病原体感染是主要原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是引发败血症较为常见的细菌。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人体,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医院感染相关的败血症病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较高,它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破坏人体的组织和免疫防御机制,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大肠埃希菌则常存在于肠道等部位,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或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移位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其产生的内毒素等物质会激活人体的炎症细胞,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2.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如皮肤创伤(如严重的烧伤、皮肤溃疡等)、呼吸道感染(细菌经呼吸道侵入血液,例如肺炎患者,病原体可能侵入血流)、泌尿系统感染(细菌从泌尿系统蔓延至血液,像肾盂肾炎患者,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播散)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感染途径有所差异。儿童由于皮肤黏膜相对娇嫩,皮肤创伤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可能因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减退等原因,呼吸道感染后引发败血症的几率增加。
(二)真菌感染
1.致病真菌及情况: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也可导致败血症。通常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导致免疫力极度低下的人群中易发生。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使得真菌过度生长,白色念珠菌等可趁机侵入血液引发感染。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由于骨髓抑制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严重下降,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而引发败血症。
2.感染机制:真菌侵入人体后,会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其细胞壁等成分可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反应。真菌还能产生一些酶类物质,破坏人体组织和血管结构,导致感染扩散和全身性的病理改变。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一些侵袭性医疗操作(如留置导管等)时,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相关的败血症。
(三)病毒感染
1.部分病毒引发情况: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严重的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重紊乱时。例如,在一些重症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中,可能会出现病毒侵入血液并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发展为败血症。病毒感染引发败血症的机制较为复杂,病毒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同时激活人体的免疫细胞,导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变化。对于儿童来说,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感染某些病毒后,如肠道病毒等,若机体免疫反应过度,也可能出现病毒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的情况。
二、宿主因素的影响
(一)免疫功能低下
1.先天性免疫缺陷: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如补体缺陷症等,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无法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补体系统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补体成分缺乏时,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例如,补体C3缺陷的患者,对细菌的吞噬和清除能力减弱,病原体容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引发败血症。这类患者从幼年时期就可能反复出现感染相关的问题,且病情相对较重。
2.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
疾病因素: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会导致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使得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从而引发败血症。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后,骨髓抑制、免疫器官功能受损等,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了感染败血症的风险。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的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降低,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年龄因素:新生儿和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也是败血症的易感人群。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入;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器官萎缩,免疫细胞功能下降,如T淋巴细胞功能减退等,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减弱,因此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新生儿败血症中,病原体可通过脐部等部位侵入血液,而老年人可能因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部位的轻微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二)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如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下降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例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小血管病变等原因,使得皮肤感染的风险增加,若皮肤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病原体容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而且,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败血症,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预后较差,这与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机体的抗感染修复等因素有关。
2.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存在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等问题,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的细菌容易移位进入血液。同时,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等,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例如,肝硬化患者的腹水等情况使得腹腔成为细菌滋生的场所,细菌可通过腹膜等途径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而且,肝硬化患者的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对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清除能力减弱,进一步加重了败血症的病情发展。
三、其他诱发因素
(一)医疗操作相关
1.侵入性操作:如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为病原体进入血液提供了途径。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就容易导致细菌等病原体定植在导管周围并侵入血液。研究显示,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留置导管的患者。例如,一些接受肿瘤化疗需要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由于频繁的静脉用药等操作,增加了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败血症。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这使得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败血症。在器官移植后的早期,患者的免疫状态非常脆弱,同时手术等创伤也为病原体的侵入提供了机会。例如,肾移植患者在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其发生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其中败血症是较为严重的感染并发症之一,病原体可来自自身潜在的感染灶或外界的病原体侵入。
(二)生活方式因素
1.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缺乏蛋白质会使抗体生成减少,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缺乏维生素C等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功能。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如一些贫困地区的人群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发生败血症的风险增加。例如,长期素食且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可能会缺乏某些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从而影响免疫功能,增加感染败血症的可能性。
2.酗酒:长期大量酗酒会损害肝脏等器官的功能,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酒精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同时影响肝脏的解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表明,酗酒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高于正常人。例如,长期酗酒的人肝脏受损,对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清除能力下降,而且自身的免疫功能也受到抑制,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更容易发展为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