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有其发病机制、常见症状、诊断方法及预防管理措施。发病机制包括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机制,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其有影响;常见症状有喘息、气急、胸闷等,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诊断通过症状评估、肺功能检查、过敏原检测等;预防管理需避免诱发因素,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因素,还要规范治疗与监测,通过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哮喘的定义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会导致气道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进而引起气道狭窄,使得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二、哮喘的发病机制
(一)气道炎症机制
气道内存在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这些炎症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例如白三烯、组胺等,炎症介质会进一步加重气道的炎症反应,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影响气道的正常通气功能。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免疫系统发育程度不同,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更易受过敏原等因素刺激引发气道炎症;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气道炎症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哮喘症状可能更难控制。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的发病机制不同,但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女性的月经期、妊娠期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哮喘的发作情况。生活方式中,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环境、吸烟等因素会加重气道炎症的发生风险。有哮喘病史的患者,气道炎症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而复发。
(二)气道高反应性机制
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其发生与气道炎症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等有关。例如,气道上皮受损后,神经末梢暴露,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微小的刺激就可能引发气道的强烈收缩。在年龄方面,儿童的气道处于发育阶段,气道高反应性相对成人可能更易被激发;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气道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也可能存在较高的气道高反应性风险。性别因素一般不直接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机制的差异,但在特殊时期如女性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气道高反应性的程度。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过敏原、空气污染等会进一步加重气道高反应性。有哮喘病史的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处于持续状态,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三、哮喘的常见症状
(一)喘息
是哮喘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时发出高调的whistling样声音,多在呼气时明显。喘息的程度可轻可重,轻度喘息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重度喘息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从年龄角度看,婴幼儿哮喘喘息可能不典型,往往表现为呼吸急促、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儿童和成人哮喘喘息相对更易被察觉。性别对喘息症状本身无特殊影响,但女性在妊娠期哮喘发作时喘息可能会因子宫增大影响胸腔空间而加重。生活方式中,剧烈运动后喘息可能会加重哮喘患者的喘息症状,有哮喘病史者运动时需格外注意。
(二)气急
患者会感觉呼吸费力、气不够用。轻度气急时患者可能只是感觉活动耐力下降,重度气急时患者会明显感到呼吸困难,需要用力呼吸才能满足机体的氧气需求。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气急感受,更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加快等;成人则能较明确地表述气急的感受。性别因素一般不导致气急机制的差异,但在特殊生理状态下,如女性月经期,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气急的程度。生活方式中,长时间处于密闭、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可能会加重气急症状,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此类环境。
(三)胸闷
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好像有重物压在胸口。胸闷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喘息、气急等症状同时存在。对于不同年龄的哮喘患者,胸闷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难以准确描述胸闷,更多表现为喜欢将胸部挺起或频繁调整呼吸姿势;成人则能明确感觉到胸部的压迫感。性别因素对胸闷症状无特殊影响,但在有哮喘病史的女性中,妊娠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胸闷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四、哮喘的诊断
(一)症状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出现的频率、发作时间、诱发因素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冷空气、运动后出现症状,症状在夜间或清晨是否加重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准确提供孩子的症状表现及相关情况。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由家长观察其呼吸情况、是否有异常喘息声等;成人则可自行描述症状细节。
(二)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检测: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等指标。在哮喘发作时,FEV?/FVC比值会降低。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肺功能指标不同,儿童的肺功能指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完善。例如,对于5岁以下儿童,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肺功能检测方法,如支气管激发试验等。
2.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通过吸入组胺、乙酰甲胆碱等激发剂,观察患者气道通气功能的变化。如果激发后FEV?下降≥20%,则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支持哮喘的诊断。但对于患有严重哮喘发作、重度心肺功能不全等患者不宜进行该检查。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时需要特别谨慎,密切观察反应情况;成人一般可以较好地配合检查。
(三)过敏原检测
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和食物性过敏原(如牛奶、鸡蛋等)。检测过敏原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哮喘诱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对过敏原的接触情况不同,婴幼儿可能更多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等;儿童和成人可能更多接触花粉、某些食物等。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如果能明确过敏原,应尽量避免接触,以减少哮喘发作的风险。
五、哮喘的预防与管理
(一)避免诱发因素
1.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尘螨,患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床垫、枕头等;对于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不同年龄人群需要注意的过敏原有所不同,婴幼儿家庭需要特别注意宠物毛发、尘螨等;儿童在花粉季节需要做好防护;成人则要根据自身过敏原情况进行相应防护。
2.避免刺激因素:避免接触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如烟雾、化学气味等)。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哮喘患者应注意佩戴口罩,以温暖湿润的空气进入气道;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年龄较小的患儿在寒冷季节外出需要做好保暖措施;成人在工作环境中如果存在刺激性气体,应做好防护措施。
(二)规范治疗与监测
1.药物治疗:根据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等。但需要注意,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选择和剂量可能不同。例如,儿童使用吸入性药物时需要正确掌握吸入方法,确保药物能有效到达气道;成人则要按照医嘱规律用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
2.病情监测:哮喘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肺功能、症状变化等。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病情的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可以记录症状日记,包括喘息、气急等症状出现的次数、严重程度及诱发因素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监测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记录症状;成人可以自行记录。有哮喘病史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定期到医院复诊,让医生评估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通过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诊断及预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