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幼儿急疹是怎么引起的
病毒性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和7型(HHV-7)引起,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易感染6个月至2岁婴幼儿,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复制再形成病毒血症,最终出现皮疹,之后机体产生抗体病情恢复
一、病原体类型
病毒性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引起,其次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这两种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HHV-6在人群中的感染较为普遍,多数幼儿在2岁前就已感染过该病毒,而HHV-7的感染也较为常见,且与HHV-6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患儿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健康儿童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聚集的场所,飞沫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之间密切接触,容易通过飞沫进行病毒传播。
2.密切接触传播:与患儿密切接触,如拥抱、亲吻等,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儿的口鼻分泌物、皮肤疱疹液等而感染。由于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在生活中与他人的密切接触较为频繁,所以密切接触传播也是病毒性幼儿急疹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三、易感染人群及机制
1.易感染人群:主要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这是因为6个月以内的婴儿从母体获得一定的被动免疫,而随着月龄增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所以在6个月后至2岁期间容易感染病毒。
2.感染机制:病毒通过呼吸道或密切接触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及淋巴结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此时,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热等症状,随着病毒在体内的进一步播散,病毒会侵犯皮肤等组织,最终导致幼儿急疹的典型皮疹出现。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后,机体逐渐产生特异性抗体,病情会逐渐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