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为何便秘
慢性结肠炎可引发便秘,原因包括肠道动力异常,炎症致肠道蠕动减慢,不同年龄段代偿能力不同影响;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致肠道功能受影响;黏膜损伤与吸收功能改变,受损黏膜吸收紊乱致粪便干结且炎症致黏膜水肿影响粪便通过,有既往肠道疾病史者更易出现便秘,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用抗生素等会加重菌群失调影响便秘发生
一、肠道动力异常
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存在炎症病变,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神经调节和肌肉运动功能。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肠道神经丛功能紊乱,使得肠道蠕动减慢。例如,正常情况下肠道平滑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推动粪便前进,而慢性结肠炎时这种蠕动节律被打乱,蠕动减弱,食物残渣在肠道内通过的速度减慢,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发便秘。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肠道本身的代偿能力不同,儿童肠道较为娇嫩,炎症对其蠕动功能影响可能更易导致便秘;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减退,炎症进一步加重了动力异常。
二、肠道菌群失调
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被打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有益菌具有调节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等作用,有益菌减少后,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及蠕动等功能受到影响。比如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降低,其产生的一些促进肠道蠕动的物质减少,肠道内容物排出受阻,进而引发便秘。不同性别患者在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同会影响菌群状态,如长期饮食不规律、使用抗生素等都会加重菌群失调,从而影响便秘的发生。
三、黏膜损伤与吸收功能改变
慢性结肠炎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其吸收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正常肠道黏膜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受损的黏膜吸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水分吸收过多,使得粪便干结。同时,炎症引起的黏膜水肿等情况也会占据肠道空间,影响粪便的通过。有既往肠道疾病史的患者,本身肠道功能已存在一定基础问题,慢性结肠炎的发生进一步加重了黏膜损伤和吸收功能异常,更容易出现便秘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