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远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儿童远视的发生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包括眼球发育尚未成熟(出生时眼轴短致生理性远视,随年龄增长眼轴变长远视度数降低)和遗传因素(父母有远视儿童遗传概率高);后天因素有用眼习惯不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易引发或加重远视)、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A、钙等影响眼球发育致远视)、疾病影响(先天性白内障、脑部肿瘤等疾病可致远视)
一、先天因素
1.眼球发育尚未成熟:儿童在出生时,眼球通常较小,眼轴较短,这种生理性的眼轴短会导致远视,一般属于生理性远视,是正常的发育阶段表现。新生儿的眼轴长度大约在16mm左右,而正常成人眼轴长度约为24mm,随着年龄增长,眼轴会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也会逐渐降低,到6-8岁时可达到正视状态。
2.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存在远视情况,儿童遗传远视的概率会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儿童远视的发生中占有一定比例,若父母有高度远视,儿童出生后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二、后天因素
1.用眼习惯不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例如儿童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阅读距离过近等,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过度的近距离用眼会使眼球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眼轴发育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可能引发或加重远视。比如,每天连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超过2小时的儿童,相比用眼习惯良好的儿童,发生远视的风险会增加。
2.营养缺乏:儿童时期如果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钙等,可能会影响眼球的正常生长发育。维生素A对于视网膜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钙是眼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可能导致眼球发育异常,引发远视。例如,长期偏食、挑食的儿童,由于营养摄入不均衡,更容易出现远视问题。
3.疾病影响: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导致远视。例如,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儿童,晶状体混浊会影响光线的正常折射,从而引起远视;患有脑部肿瘤等疾病时,可能会影响眼部神经的正常传导,进而影响眼球的发育,导致远视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