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感染途径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感染途径主要有咽鼓管途径、外耳道-鼓膜途径和血行感染途径。咽鼓管途径中儿童因咽鼓管短宽直及免疫等因素易感染,上感时病原体易经咽鼓管侵入;外耳道-鼓膜途径中鼓膜外伤或不当医疗操作可致细菌入中耳;血行感染较少见,严重全身性感染时病原体可经血流达中耳。
一、咽鼓管途径
1.解剖结构因素: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宽且直,呈水平位,这使得鼻咽部的病原体更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例如,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加之咽鼓管的解剖特点,更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生活方式上,儿童若经常处于仰卧位吃奶等情况,也增加了经咽鼓管感染的风险,因为此时奶液等易通过短而宽的咽鼓管进入中耳。
2.上呼吸道感染时:当人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时,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容易经咽鼓管逆行侵入中耳。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鼻咽部的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二、外耳道-鼓膜途径
1.鼓膜外伤时:当鼓膜因外伤(如挖耳过深、头部外伤等)出现破损时,外耳道内的细菌可通过破损的鼓膜进入中耳引起感染。例如,在不恰当的挖耳操作中,可能会不小心损伤鼓膜,若外耳道存在细菌,就为细菌进入中耳创造了条件。对于有耳部外伤史的人群,如头部受撞击后出现耳部不适,需警惕鼓膜外伤导致的中耳感染风险。
2.不当的医疗操作:不正规的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医疗操作,如果消毒不严格,也可能将细菌带入中耳引发感染。在进行耳部相关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接受过耳部医疗操作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耳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三、血行感染途径
1.较少见情况:血行感染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较为少见,但在某些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可能发生。例如,败血症患者,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耳,引起中耳的感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患者本身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极度低下时,病原体随着血流播散至中耳。对于患有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感染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耳部情况,因为存在血行感染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