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需从明确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药物治疗(依药敏选敏感抗生素)、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密切观察病情与清洁护理,年长儿关注心理与卫生习惯)及预防措施(注意卫生、避免憋尿、合理饮食)等方面综合应对,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及预防小儿尿路感染。
一、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小儿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婴幼儿常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而局部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年长儿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有时可伴有腰痛和肾区叩击痛。不同年龄小儿症状差异较大,需仔细观察。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中白细胞酯酶阳性、镜下白细胞增多等提示尿路感染可能,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但对于婴幼儿留取清洁中段尿困难时,可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结果阳性即可确诊。
二、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身体恢复。年龄较小的患儿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活动。
2.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的时间,降低感染加重的风险。根据小儿年龄和口渴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保证尿量充足。
三、药物治疗
1.抗生素选择: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见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等。例如,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在药敏试验未出结果前,可经验性选用对常见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尿路感染时更易扩散,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同时,要做好外阴部的清洁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细菌滋生。
2.年长儿:年长儿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使其配合治疗。同时,要提醒患儿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排尿、洗手等习惯,预防再次感染。
五、预防措施
1.卫生习惯:教育小儿尤其是女孩要注意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粪便污染尿道。
2.避免憋尿:鼓励小儿及时排尿,避免长时间憋尿,防止尿液在膀胱内潴留滋生细菌。
3.饮食: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增强小儿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