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癌的区别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癌在发病年龄与人群分布、症状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预后情况上有不同。肠易激综合征各年龄段可发病,中青年多见,女性略多,症状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等,检查无明显异常,预后较好;肠癌多在40岁以上发病,男性略多,有相关风险因素,症状有排便及粪便性状改变、腹痛等,检查有血红蛋白降低等,早期预后较好,中晚期较差
一、发病年龄与人群分布
肠易激综合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较为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等对其发病有较大影响,比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罹患。
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有家族遗传史、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等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二、症状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疼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较为常见,一般在排便后可缓解;还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性状也会改变,可为稀便、糊状便或干结便等,但一般无脓血便;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消化不良、乏力、焦虑等精神心理症状。
肠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性状改变,可出现血便、黏液便,粪便变细等;腹痛也是常见症状,多为隐痛、胀痛,后期可出现腹部肿块;还可伴有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晚期可能出现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
肠易激综合征:实验室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粪便常规检查多正常,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结肠镜检查一般无器质性病变,肠黏膜外观正常。
肠癌: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大便潜血试验多呈阳性;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可见肿瘤病灶,取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发现肠道肿块、肠壁增厚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有无转移等。
四、预后情况
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不会危及生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精神压力、药物对症治疗等可有效控制症状,病情多呈反复发作,但总体预后较好,对寿命影响不大。
肠癌:早期肠癌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肠癌预后相对较差,即使经过治疗,复发转移风险也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