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适用于新生儿等不能耐受手术者,靠清洁灌肠等缓泻,不能根治;手术有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等术式,手术时机选全身情况好时,新生儿严重情况可提前,术后密切观察排便、伤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预防感染,不同年龄护理重点不同。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新生儿、年龄较小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方法:包括清洁灌肠、口服缓泻剂、开塞露塞肛等,以助排便,缓解腹胀。例如通过每日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灌肠,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出肠腔内积聚的粪便,减轻腹胀症状,但非手术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疾病,多数患儿最终仍需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enson术):将病变肠段切除后,把正常肠段拖出与肛门吻合。该术式的原理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恢复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适用于合适的患儿群体。
直肠后结肠拖出术(Duhamel术):利用保留的直肠前壁黏膜与拖出的结肠后壁吻合,重建肠道连续性。此术式的优势在于尽量保留直肠的功能,对患儿术后的排便控制有一定好处,在合适的病例中应用较多。
经肛门直肠黏膜剥除、拖出式乙状结肠肛管吻合术(Soave术):将直肠黏膜剥除后,把乙状结肠拖出与肛管吻合。该术式创伤相对较小,尤其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的患儿。
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患儿全身情况较好时进行手术,对于新生儿期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若出现严重腹胀、呕吐等情况影响生命体征时,可能需要提前评估手术时机,尽早进行手术以解除肠道梗阻,恢复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也应在充分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等。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术后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因为手术会对患儿的消化和营养吸收功能有一定影响。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患儿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以利于术后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术后的护理重点和康复进程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例如,新生儿术后需要更加精细的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而年长儿术后则需要在保证营养的同时,逐渐引导其进行适当的活动和排便训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