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原位癌是什么意思
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的非浸润性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内且癌细胞局限于基底膜内。其发病与细胞层面基因改变等有关,组织学有特定特点;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靠乳腺筛查等发现,诊断靠钼靶、超声及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区段切除术等)及结合放疗等,早期发现规范治疗预后较好但需密切随访。
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细胞层面:通常是乳腺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出现紊乱。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基因层面的改变,一些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以及癌基因的激活等都可能参与导管原位癌的发生发展。比如p53基因等的异常变化可能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不受控制,进而发展为导管原位癌。
组织学特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导管内有癌细胞排列,形态多样,可能表现为实性、筛状、乳头状等生长方式,癌细胞的大小、形态不一致,核分裂象多少不等,但一般没有突破导管壁的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
临床表现及诊断相关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通过乳腺筛查,如乳腺钼靶摄影、乳腺超声等检查发现异常钙化等情况进而被检出。部分患者可能偶尔发现乳腺内有无痛性的小结节,但这并不是导管原位癌特有的表现,很多乳腺疾病都可能有类似表现。
诊断方法
乳腺钼靶:可以发现乳腺导管内的钙化灶,导管原位癌患者乳腺钼靶检查常可见细小多形性钙化等特征性表现。
乳腺超声:能观察乳腺导管内的病变情况,可发现导管扩张等异常,但对于钙化的显示不如钼靶敏感。
病理活检:是确诊导管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及是否有突破基底膜等情况来明确诊断。
治疗相关要点
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乳腺区段切除术等,通过切除病变所在的乳腺区段组织,达到去除病灶的目的。对于一些适合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乳房切除术,但相对来说区段切除术更保留乳腺的外观。
其他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结合放疗等辅助治疗手段。例如,对于一些高危的导管原位癌患者,术后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对于年轻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对其生育、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其身体耐受手术及其他治疗的能力等。
总之,导管原位癌是一种相对早期的乳腺癌类型,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的治疗,预后通常较好,但仍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因为存在一定的局部复发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