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需从诊断、治疗、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方面进行关注。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多样及尿常规、尿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和抗感染治疗(依药敏选药);预防要注重卫生习惯(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等)、避免憋尿、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中婴儿期要特重外阴清洁,幼儿期要培养卫生习惯,年长儿要观察症状并督促保持良好习惯。
一、小儿尿路感染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小儿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婴幼儿常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部分可出现黄疸;年长儿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伴有发热、寒战、腰痛等。不同年龄小儿表现差异较大,需仔细观察。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离心尿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可怀疑尿路感染;若有白细胞管型、出现红细胞,结合临床症状更支持尿路感染诊断。
尿细菌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10-10CFU/ml为可疑,<10CFU/ml多为污染,但需结合患儿临床症状判断。
二、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道停留时间,婴幼儿可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或液体摄入。
2.抗感染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见药物如头孢菌素类等。在药敏结果未出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对常见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
三、小儿尿路感染的预防
1.卫生习惯
保持外阴清洁:女婴要勤换尿布,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粪便污染尿道;男婴要清洗阴茎包皮。幼儿应养成每天清洗外阴的习惯。
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
2.避免不良习惯
教育小儿不要憋尿,及时排尿,减少细菌在膀胱内滋生的机会。
3.增强机体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让小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四、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1.婴儿期:婴儿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家长要特别注意其外阴清洁,尿布要及时更换,若出现发热、拒食等异常表现,需高度警惕尿路感染,及时就医检查。
2.幼儿期:此阶段小儿开始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卫生习惯尚需培养,家长要引导小儿养成良好的外阴清洁和排尿习惯,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尿路感染。
3.年长儿:年长儿可配合诉说症状,要注意观察其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一旦出现要及时就医,同时要督促年长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预防尿路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