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怎么办
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由病毒等感染引起,多见于1-3岁宝宝,男童略高。表现为喘息、咳嗽、发热等,靠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支持(喘息、退热、止咳祛痰)。预防要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源、接种疫苗。早产儿等特殊人群出现疑似症状需重视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常见病因
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可由细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多见于1-3岁的宝宝,男童发病率略高于女童,常与宝宝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解剖结构特点等因素有关,比如宝宝气道较狭窄,感染时易出现喘息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
宝宝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发热等,喘息可呈发作性,听诊时可闻及双肺哮鸣音等。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或高热。部分宝宝可能伴有呼吸急促等表现,小婴儿还可能出现拒食、烦躁不安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征,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来诊断。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帮助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等情况;胸部X线可了解肺部有无炎症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让宝宝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润,适当多喂水,有助于稀释痰液等,利于病情恢复。
2.对症支持治疗:
喘息治疗:若宝宝喘息明显,可通过吸氧等方式改善通气,严重时可能会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但这里仅说明原则)来缓解喘息症状。
退热治疗:当宝宝体温超过38.5℃且有不适表现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式,如用温水擦拭宝宝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宝宝有不良影响的不恰当退热方式。
止咳祛痰:可通过拍背等方式帮助宝宝排出痰液,必要时可能会使用祛痰药物等,但需遵循安全原则。
五、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合理喂养宝宝,保证营养均衡,让宝宝有充足的睡眠等,以增强宝宝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2.避免接触感染源: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宝宝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接触外界人员后要注意洗手等,减少感染病原体的机会。
3.接种疫苗:按时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因相关病原体感染引发的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宝宝,在出现疑似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表现时需更加重视,应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宝宝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遵循医生的诊疗建议进行处理,家长不能自行随意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