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肠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及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因素包含饮食不当(喂养或食用问题)、过敏因素以及气候因素(天气变化刺激肠道)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肠炎较常见的病毒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毒在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等肠炎症状。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在秋冬季节高发,可引起小儿急性肠炎,患儿多表现为水样便、呕吐、发热等症状。
诺如病毒也是导致小儿肠炎的常见病毒,同样经粪-口途径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可散发或暴发,患儿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也可伴有腹痛、低热等,病情一般呈自限性,但对于婴幼儿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脱水等并发症。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是常见的引起小儿肠炎的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黏附在小肠上皮细胞表面,产生毒素,损伤肠黏膜,导致肠道炎症。例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引起分泌性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则可侵入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小儿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易发病,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发热、腹痛等症状。
空肠弯曲菌也是小儿肠炎的常见病原菌,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禽肉、牛奶等传播。该菌感染后可引起小儿肠炎,患儿有腹泻、腹痛、发热等表现,大便多为水样、黏液样或脓血样。
沙门菌感染也可导致小儿肠炎,患儿可因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如蛋类、肉类等)而发病,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饮食不当是引起小儿肠炎的常见非感染因素。婴儿期喂养不当较为常见,如喂养过多、过少,过早添加辅食或添加不易消化的辅食等。例如,婴儿在添加新的辅食时,胃肠功能尚未完全适应,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肠炎。较大儿童若暴饮暴食、食用过多生冷食物或不洁食物,也会刺激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肠炎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等。
过敏因素也可导致小儿肠炎。部分小儿对牛奶、大豆等食物中的蛋白质过敏,摄入相关食物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出现腹泻、呕吐、皮疹等肠炎相关表现。
2.气候因素
小儿的胃肠道功能对气候较为敏感。当天气突然变冷时,小儿腹部容易着凉,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从而引发肠炎。例如,冬季气温较低,小儿未做好腹部保暖,就可能出现腹泻等肠炎症状;而炎热的夏季,小儿可能因贪凉食用过多冷饮,也会刺激肠道,引起肠道功能失调,导致肠炎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