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的筛查建议45岁以上人群开始,高危人群可提前,常用结肠镜和粪便潜血试验;诊断时部分患者无症状,少数有非特异性症状,结肠镜是金标准;治疗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切术、EMR、ESD等,复杂情况需手术;术后要定期复查结肠镜,调整生活方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结肠息肉的筛查
1.年龄因素:一般建议45岁以上人群开始进行结肠息肉相关筛查,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起始年龄可能提前。例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能需从30岁左右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等检查。
2.筛查方法:常用的有结肠镜检查,它可以直接观察结肠内部情况,发现息肉并进行初步处理;粪便潜血试验也可作为初筛手段,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进行结肠镜等检查明确。
二、结肠息肉的诊断
1.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仅依靠症状诊断结肠息肉。
2.检查手段:除结肠镜外,还可通过钡剂灌肠检查等辅助诊断,但结肠镜是诊断结肠息肉的金标准,能清晰看到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等情况。
三、结肠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或无蒂息肉,可通过内镜下高频电刀将息肉切除,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通过切除息肉所在的黏膜层来达到治疗目的。
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更大、较复杂的息肉,可采用ESD,能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病变黏膜。
2.手术治疗:当息肉较大、怀疑有恶变或内镜下治疗困难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部分结肠。
四、术后随访
1.定期复查结肠镜: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数量等情况决定复查间隔。例如,对于单个良性小息肉,术后1-2年复查;若息肉数量多、病理提示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复查间隔可能缩短。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均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有助于肠道健康,降低息肉复发风险。
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要密切关注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且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术后恢复及息肉复发情况,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肠道创面愈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