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征兆有哪些
小儿脑瘫有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喂养困难等征兆,运动发育迟缓表现为相应月龄不能达正常运动指标;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肌肉硬、被动运动阻力大)和减低(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大);姿势异常有角弓反张、蛙位等多种异常姿势;反射异常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出现异常反射;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呛咳、吞咽困难等,且各征兆受年龄等因素影响但有普遍性。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例如小儿肢体僵硬,换尿布时腿部难以分开,穿衣时手臂难以插入袖子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调节,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更难察觉,但通过被动活动肢体可发现肌张力异常情况。
肌张力减低: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如患儿仰卧时四肢松软,肌肉缺乏正常的紧张度,头部不能稳定地保持在中线位置等。这也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失衡,性别因素对肌张力减低的表现影响相对较小,但不同年龄的小儿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婴儿期可能更为明显。
姿势异常
小儿脑瘫患儿常出现异常姿势,如身体呈角弓反张姿势,即头向后仰,背肌强力收缩,身体成弓形;或表现为蛙位姿势,双下肢处于外展、外旋位,似青蛙的姿势;还可能出现头偏向一侧,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等异常姿势。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姿势异常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对于新生儿期的患儿,家长可能发现其在仰卧位时姿势异常较为明显。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小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5个月后仍不消失,拥抱反射6个月后仍存在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原始反射的正常调控机制,性别对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影响不大,但不同年龄的小儿原始反射的正常消失时间有一定规律,需根据相应月龄来判断。
出现异常反射:可能出现一些正常小儿不应有的异常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存在等。不对称颈紧张反射表现为小儿卧位时,头转向一侧,同侧上肢伸直,对侧上肢屈曲。这种异常反射的出现也是脑部病变导致神经传导异常的结果,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儿,需关注其反射的正常发育进程,及时发现异常。
喂养困难
小儿脑瘫患儿常存在喂养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吸吮无力,吃奶时容易呛咳,吞咽困难等。这与口腔、咽喉部肌肉运动不协调有关,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这些肌肉的控制,从而导致喂养问题。不同性别患儿在喂养困难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年龄较小的婴儿喂养困难更为突出,家长需特别关注患儿的喂养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考虑脑瘫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