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治疗方法
鼻出血的处理包括现场初步处理(让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并安抚情绪、压迫止血)、局部药物止血(用血管收缩剂、凝血酶制剂)、内镜下止血(适用于特定情况,鼻内镜下用电凝等方法止血)、全身治疗(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控制基础疾病)、手术治疗(针对有结构性异常的情况,手术有风险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现场初步处理
1.体位与情绪安抚: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避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呛咳,同时安抚患者情绪,使其保持镇静,因为紧张可能会加重出血。对于儿童,要轻柔地安抚,避免其哭闹导致出血加剧。
2.压迫止血:用手指紧捏患者双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可促使血管闭合从而止血。对于儿童,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二、局部药物止血
1.血管收缩剂:可使用麻黄碱滴鼻液等,通过收缩鼻腔黏膜血管来减少出血。其作用机制是收缩黏膜下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起到止血效果。但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为麻黄碱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2.凝血酶制剂:将凝血酶粉或浸有凝血酶的明胶海绵等敷于出血部位,利用凝血酶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来止血。凝血酶制剂能快速启动凝血过程,帮助止血,但对于过敏体质患者需警惕过敏反应。
三、内镜下止血
1.适用情况:对于出血较剧烈、部位较隐蔽或反复鼻出血的患者,可通过鼻内镜进行检查并止血。鼻内镜能清晰观察鼻腔内部情况,准确找到出血点。
2.操作方法:在鼻内镜引导下,可采用电凝、微波、激光等方法凝固出血血管。例如电凝止血是利用高频电流使出血血管组织蛋白凝固,达到止血目的。但对于儿童,由于其鼻腔黏膜较为娇嫩,操作时要特别精细,避免过度损伤黏膜。
四、全身治疗
1.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从根本上解决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鼻出血问题。
2.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可通过调整降压药物等方式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血管弹性差,血压控制更需谨慎,要缓慢平稳降压。
五、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鼻腔、鼻窦有明显结构性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导致的反复鼻出血,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通过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改善鼻腔通气和止血。
2.手术风险与注意事项: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复发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要加强护理,保持鼻腔清洁,避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