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咽喉炎是什么病
反流性咽喉炎是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损伤黏膜引发不适及组织学改变的疾病,发病与胃食管反流相关,有咽喉部及全身症状,通过病史采集、喉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诊断,需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及手术治疗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发病机制
胃食管反流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能力降低等因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其中的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物质会刺激咽喉部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肥胖、妊娠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增加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儿童可能因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易发生反流;成年人中,肥胖者腹腔压力高,更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压迫胃部等原因,也较易出现反流情况。
临床表现
咽喉部症状:常见的有咽喉异物感、声音嘶哑、咳嗽等。声音嘶哑可能较为常见且持续存在,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尤其在平卧时可能加重。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咽喉总有东西卡着,怎么都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还有些患者声音会变得粗糙、低沉甚至失音。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反酸、烧心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反酸烧心表现,仅以咽喉部症状为主,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作规律、相关诱因等,比如是否在进食特定食物后症状加重,是否与体位变化相关等。
喉镜检查:通过喉镜可以直接观察咽喉部黏膜的情况,可见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肥厚、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改变。
24小时食管pH监测:这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过多的胃内容物反流,对于反流性咽喉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都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肥胖者需要减轻体重,因为体重减轻可降低腹腔压力,减少反流;避免睡前2-3小时进食,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戒烟戒酒,因为吸烟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饮酒会刺激胃酸分泌;对于妊娠期女性,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食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常用的有奥美拉唑等,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
总之,反流性咽喉炎是一种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的疾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规范的处理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