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和麦粒肿的区别
翼状胬肉与麦粒肿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眼部检查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翼状胬肉与紫外线等刺激有关,早期无症状,进展时致眼红等,检查见球结膜增生组织侵入角膜,小而静止无需治疗,进展则手术;麦粒肿由细菌感染眼睑腺体引起,分内外型,有红肿热痛等表现,早期热敷,形成脓肿需切开排脓。
一、定义与病因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通常认为与长期紫外线照射、风尘刺激等因素有关,是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的病变。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如渔民、农民等,可能与紫外线暴露相关,长期紫外线照射会损伤角膜上皮细胞,促使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麦粒肿:又称睑腺炎,是化脓性细菌感染眼睑腺体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因用眼卫生不佳,如用脏手揉眼等导致细菌感染眼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卫生习惯差、机体抵抗力下降(如糖尿病患者等)时易患。
二、临床表现
翼状胬肉: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当胬肉进展侵入角膜时,可出现眼红、异物感、视力下降等。翼状胬肉形态上表现为三角形,尖端指向角膜,底部位于球结膜,进行性生长的胬肉会牵拉眼球引起散光,影响视力。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户外工作者因长期受紫外线等刺激,发病年龄可能相对较早。
麦粒肿: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变态汗腺感染,表现为眼睑局部红肿热痛,可触及硬结,硬结处压痛明显;内麦粒肿是睑板腺感染,红肿范围相对较局限,疼痛较剧烈,睑结膜面可见局限性充血肿胀,数日后可形成黄色脓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因活泼好动、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发病也较为常见,机体抵抗力低时更易频繁发作。
三、眼部检查表现
翼状胬肉:通过裂隙灯检查可见球结膜异常增生组织侵入角膜,根据其进展情况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如胬肉头部是否到达角膜某一具体位置等,用于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眼部结构基础不同,但检查表现主要围绕胬肉与角膜的关系等。
麦粒肿:裂隙灯检查可发现眼睑局部的红肿病灶,外麦粒肿可见睫毛根部附近的红肿硬结,内麦粒肿可见睑板腺部位的局限性充血肿胀及可能出现的脓点。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更加温和耐心,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
四、治疗原则
翼状胬肉:小而静止的胬肉一般无需治疗,注意防晒等;进行性发展、影响视力或外观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翼状胬肉切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略有差异,儿童患者术后需更密切关注眼部恢复情况,防止复发等。
麦粒肿:早期可通过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当形成脓肿后,需切开排脓。儿童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切开排脓时需更加轻柔操作,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