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不同月龄不能达正常运动发育水平,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肌肉硬、被动活动阻力大,如痉挛型脑瘫)和低下(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无力,如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姿势异常有头后仰等多种异常姿势,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和神经反射异常,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等,部分患儿有异常哭闹且难安抚,这些均可能提示脑瘫。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可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检查者活动患儿的上肢,感觉其肌肉紧张度比正常儿童高,活动受限。常见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这种肌张力异常与患儿脑部运动中枢受损有关,会影响肢体的正常运动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导致肢体畸形等问题。
肌张力低下: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无力,像松软的棉花一样。患儿可能出现头不能稳定竖起,四肢松弛等情况。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在婴儿期较为常见,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控制能力减弱,长期肌张力低下可能影响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导致骨骼畸形等不良后果。
姿势异常
常见姿势:脑瘫患儿常出现各种异常姿势,如头后仰、四肢屈曲或伸展异常、双手握拳不易打开、下肢交叉呈剪刀样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受损后,对肌肉的控制失调引起的。例如剪刀样步态,患儿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像剪刀一样,这是由于下肢肌张力异常增高导致的,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在婴儿期就表现为身体姿势异常,如换尿布时难以把腿伸直等。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如果超过6个月仍存在,就可能提示脑部有异常。不同原始反射有其对应的消失月龄,通过对这些原始反射的检查,可以辅助判断脑瘫的可能性。
神经反射异常:除了原始反射异常外,还可能出现一些病理反射,如踝阵挛等。当检查患儿的踝关节时,快速牵拉跟腱可出现踝关节节律性屈伸运动,这就是踝阵挛,提示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病变,对于脑瘫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喂养困难
表现:脑瘫患儿在婴儿期常出现喂养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导致吃奶时容易呛咳,进食时间较长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口腔、咽喉部肌肉的协调功能,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从新生儿期就开始出现这种情况,与正常婴儿顺利吃奶不同,脑瘫患儿喂养困难会影响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引起重视。
异常哭闹
表现:部分脑瘫患儿会出现异常哭闹,且难以安抚。可能是由于身体不适,如肌肉紧张、疼痛等引起。例如痉挛型脑瘫患儿,由于肌肉张力增高,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频繁哭闹,这种哭闹与正常婴儿因饥饿、尿布湿等原因引起的哭闹不同,年龄较小的患儿如果出现难以安抚的异常哭闹,家长需要提高警惕,考虑脑瘫等疾病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