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其症状包括发热、肢体疼痛、瘫痪等,严重者可留下后遗症。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主要措施。
一、什么是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二、小儿麻痹症的症状
1.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一般持续1~4天。
2.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多汗,皮肤发红、有灼热感,继而出现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3.瘫痪期:通常在发热后1~6天或第二次体温上升后发生瘫痪,可为脊髓型、延髓型、脑桥型和混合型。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瘫痪肢体开始恢复,常先从下肢开始,逐渐恢复正常。
5.后遗症期:严重者可留下后遗症,常见的有肌肉萎缩、肢体畸形、脊柱弯曲等。
三、小儿麻痹症的诊断
1.病史:询问患儿有无发热、肢体疼痛等症状,了解患儿的生活环境和接触史。
2.体格检查:检查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的皮肤、肌肉、神经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脑脊液检查、病毒分离等,以明确诊断。
4.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可帮助了解患儿的骨骼、神经等情况。
四、小儿麻痹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给予富含营养的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2.对症治疗:发热时给予退热治疗,肢体疼痛时给予止痛治疗。
3.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以控制感染。
4.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按摩、针灸、理疗等,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五、小儿麻痹症的预防
1.疫苗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实行的是2剂次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即儿童2月龄、3月龄时各口服1剂次,4周岁时再口服1剂次。
2.加强管理:做好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消灭苍蝇等。
3.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
2.哺乳期妇女: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病毒,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的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应注意预防。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