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炎是什么病
乳突炎是乳突气房黏膜及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气化型乳突易发病。病因主要是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儿童因咽鼓管特点风险高,成年人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发病机制是细菌感染致乳突气房黏膜肿胀、渗出增加、压力升高致骨质破坏及蔓延。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发热等)和局部症状(耳痛、流脓、听力减退),体征有乳突部皮肤红肿等。诊断靠耳部检查和颞骨CT。治疗分药物(早期用抗生素)和手术(药物无效等时行乳突切开术)。预后及时治较好,延误可致并发症。预防关键是防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注意耳部清洁等。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乳突炎是乳突气房黏膜及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乳突位于颞骨内,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等,气化型乳突较易发生乳突炎。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细菌感染蔓延至乳突,引起乳突气房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导致骨质破坏。儿童由于乳突气房发育不完善,但咽鼓管短、宽、直,细菌易通过咽鼓管侵入,故儿童患乳突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成年人若有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引发乳突炎。
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后,乳突气房内黏膜肿胀、渗出增加,气房内压力升高,压迫骨质,导致骨质吸收、破坏,炎症可向周围组织蔓延,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急性乳突炎患者多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儿童症状往往较成人更明显,可能出现烦躁、哭闹不安等表现。
局部症状:患侧耳痛明显,可放射至头部,小儿常因耳痛哭闹不安;耳流脓,多为脓性分泌物,量较急性中耳炎时增多;听力减退,因乳突炎症影响传音结构导致。
体征:乳突部皮肤可有红肿,乳突区压痛明显,骨性外耳道后上壁红肿、塌陷(mastoid)。
四、诊断方法
耳部检查: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穿孔处有脓性分泌物搏动性溢出。
影像学检查:颞骨CT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显示乳突气房模糊、密度增高,房隔破坏等改变,有助于明确乳突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早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手术治疗:若经药物治疗无效,乳突气房融合、积脓,出现颅内、外并发症倾向时,需行乳突切开术,清除乳突内的脓性分泌物及病变组织。
六、预后与预防
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但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颅内脓肿、硬膜外脓肿等,预后较差。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重视早期治疗,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预防:积极防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预防乳突炎的关键。平时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姿势,避免乳汁呛入中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