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诊断与筛查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是初筛方法,免疫法更具特异性;结肠镜是诊断最直接准确的方法,检查前需肠道准备;钡剂灌肠可作为不能耐受结肠镜者的替代,但准确性稍差;影像学检查中CT助于肿瘤分期,MRI利于评估直肠癌;血液肿瘤标志物CEA对病情监测等有参考价值,但不能单独确诊,需结合多种手段。
一、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量血液,是大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之一。约80%的大肠癌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可发现潜在的消化道出血情况。一般采用化学法或免疫法进行检测,免疫法相对更具特异性。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以及出现不明原因便血等情况的人群,都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二、结肠镜检查
1.重要性: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直接、准确的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发现可疑病变后还能直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怀疑大肠癌的患者,以及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的人群,都应进行结肠镜检查。
2.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一般要求检查前1-2天进食少渣或无渣饮食,检查前1天服用泻药进行清肠,确保肠道清洁,以便清晰观察肠道黏膜。对于老年人或有便秘病史的人群,要提前做好肠道准备的沟通和指导,提前评估肠道准备的难度,必要时可适当调整肠道准备的方案。
三、钡剂灌肠检查
1.原理及应用:钡剂灌肠检查是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观察肠道的形态和功能。对于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作为一种替代检查方法,但它的准确性相对结肠镜稍差,对于较小的病变可能容易漏诊。一般用于初步筛查或不能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情况,比如一些体质较弱、不能承受结肠镜操作的老年患者。
四、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CT检查可以了解大肠癌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有无肠外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对于判断大肠癌是否有肝脏等远处转移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腹部CT可以发现肝脏是否有转移病灶。对于已经确诊大肠癌的患者,术前进行CT检查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2.MRI检查: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评估直肠癌的肠壁内浸润深度、盆腔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对于直肠癌患者,MRI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五、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1.相关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是大肠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之一,但CEA的特异性不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一些良性疾病中也可能升高。不过,CEA对于大肠癌的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和复发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在大肠癌术后定期检测CEA水平,如果CEA持续升高,需要警惕肿瘤复发的可能。但单独依靠血液肿瘤标志物不能确诊大肠癌,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