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胆囊炎的发生与胆道梗阻(包括蛔虫感染、胆道畸形)、细菌感染(包括血行感染、肠道细菌逆行感染)、代谢因素、免疫因素等相关,家长需关注小儿饮食卫生、生长发育等,儿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胆道梗阻
蛔虫感染:儿童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吞食蛔虫卵,蛔虫可在肠道内移行,有时会进入胆道,引起胆道梗阻。蛔虫虫体、虫卵等可作为异物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进而引发胆囊炎症。例如相关研究显示,在小儿胆道疾病中,蛔虫所致梗阻占有一定比例,蛔虫进入胆道后会刺激胆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随着病情发展可能演变为急性胆囊炎。
胆道畸形: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存在胆道系统的先天畸形,如胆道狭窄、胆道闭锁等。胆道畸形会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在胆道内淤积,胆囊内压力升高,胆汁成分刺激胆囊壁,容易引发炎症。先天性胆道畸形导致的胆道梗阻是小儿急性胆囊炎的一个重要病因,且这种畸形往往在儿童早期就可能表现出相关症状,影响胆汁的正常流通,为炎症的发生创造条件。
细菌感染
血行感染:当小儿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细菌感染病灶时,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随着血流到达胆囊后,在胆囊内繁殖,引起胆囊的炎症反应。儿童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血行感染导致胆囊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细菌进入胆囊,由于胆囊的局部环境适合细菌生长繁殖,就容易引发急性炎症。
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小儿的肠道与胆道有一定的解剖关系,肠道内的细菌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比如大肠杆菌等肠道常见细菌,当肠道功能紊乱或存在肠道感染时,肠道内细菌逆行进入胆道的几率增加,细菌在胆道内繁殖,进而累及胆囊,引发急性胆囊炎。儿童的肠道功能相对脆弱,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道的可能性,从而诱发胆囊炎症。
其他因素
代谢因素:部分肥胖的小儿,由于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胆固醇等代谢产物在胆道内沉积的风险增加。胆固醇结晶等可能会刺激胆囊黏膜,引起胆囊的炎症反应。肥胖儿童的脂代谢紊乱是导致胆道内胆固醇等成分异常的重要原因,长期的脂代谢异常可能逐渐引发胆囊的炎症改变,进而发展为急性胆囊炎。
免疫因素:小儿自身的免疫状态也与急性胆囊炎的发生有关。如果小儿免疫功能低下,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胆囊炎症。例如一些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相比正常儿童,发生急性胆囊炎的几率更高,因为其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导致胆道系统容易受到感染而出现炎症。
温馨提示:小儿急性胆囊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家长应关注小儿的饮食卫生,避免儿童吞食蛔虫卵,同时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对于有胆道畸形家族史等情况的儿童,要加强监测。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合理的体重,降低因代谢因素导致胆囊炎的风险。一旦儿童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等疑似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