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术后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
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是重要辅助治疗,可降复发率,常用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药物,实施时机和疗程依恢复及病情定,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一、膀胱癌术后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必要性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膀胱内灌注化疗能够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例如,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行膀胱内灌注可显著减少肿瘤复发风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膀胱黏膜,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及防止肿瘤细胞种植。
二、常用的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种类
目前常用的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丝裂霉素通过抑制DNA的合成发挥抗肿瘤作用;表柔比星则是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从而发挥抗癌效应。
三、膀胱内灌注化疗的实施时机与疗程
实施时机:一般在膀胱癌术后伤口愈合后即可开始灌注,通常为术后2-4周左右,具体时间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由医生判断。
疗程:初始阶段多需频繁灌注,如每周1次,连续数周,然后进入维持阶段,如每月1次或每3个月1次等,维持时间可能长达数年,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综合确定。例如,对于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能需要较短疗程的灌注;而高危患者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维持灌注。
四、不同人群行膀胱内灌注化疗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灌注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灌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因为部分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反应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不适症状。同时,要注意保持尿管通畅,避免药物灌注过程中出现堵塞等情况影响灌注效果。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灌注时需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防止逆行感染。由于女性尿道较短,灌注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在灌注后要提醒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液生成,减少药物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药物对膀胱黏膜的刺激。
有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膀胱挛缩病史的患者,行膀胱内灌注时要谨慎,因为膀胱挛缩可能影响药物的分布和灌注效果,需根据膀胱容量等情况调整灌注相关操作。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灌注后观察是否有出血加重的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五、膀胱内灌注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局部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一般通过嘱患者多饮水,多可缓解。如果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症的药物,如M受体阻滞剂等。另外,还可能出现膀胱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疡等情况,此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灌注方案,如暂时停止灌注或调整药物剂量等。
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此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若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可能需要暂停灌注,并采取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等相应治疗措施。还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一旦出现过敏,需立即停止灌注,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