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尿淀粉酶、血清脂肪酶、C反应蛋白、生化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有腹部B超、增强CT、MRI及MRCP等,各检查有不同特点及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超过16×10/L,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核左移,可能与炎症反应及感染等因素相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白细胞升高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白细胞变化可能更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情况可能影响白细胞基础值,需注意鉴别。
2.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淀粉酶在起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本病,但重症胰腺炎时,胰腺腺泡广泛破坏,血清淀粉酶可不升高或低于正常;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周,尿淀粉酶受患者尿量等因素影响,比如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时,尿淀粉酶升高可能不明显。
3.血清脂肪酶测定: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并且特异性也较高。
4.C反应蛋白(CRP):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胰腺炎发病后48小时可明显升高,CRP水平越高,提示胰腺坏死程度越重,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CRP升高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CRP升高的幅度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5.生化检查:血糖升高,持久的空腹血糖高于11.1mmol/L反映胰腺坏死,提示预后不良;血清胆红素可升高,多见于合并胆道疾病或胰腺坏死压迫胆总管的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提示胰腺组织修复功能差,营养状况不佳;血钙降低,当血钙低于2mmol/L时,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低血钙可能与脂肪酶分解脂肪成脂肪酸后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有关。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初步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有无胰腺水肿、坏死及胰周积液等情况,但易受胃肠气体干扰,对胆总管、胰管等小管道的观察有时不够清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腹部脏器位置和结构与成人有差异,B超检查时需注意操作手法和观察角度;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胃肠气体较多等情况,也可能影响B超的观察效果。
2.增强CT:是诊断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胰腺形态、胰腺实质坏死程度、胰周及腹膜后间隙浸润范围等,对判断有无胰腺坏死、坏死范围及有无并发症等有重要价值,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在检查过程中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造影剂过敏等情况,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使用造影剂,儿童患者使用造影剂时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并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MRI及MRCP:对诊断急性胰腺炎及鉴别其他急腹症有一定价值,对于胆总管、胰管的显示较B超和CT更清晰,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等病因,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MRI检查时需注意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做好安抚工作,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