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脑瘫的早期症状
宝宝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迟缓,表现为抬头、坐姿、爬行异常;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和降低;姿势异常有异常握持反射、异常姿势体位;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引出,家长需重视,怀疑脑瘫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检查,早期干预很重要,康复训练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要给予耐心关爱。
1.抬头困难:正常宝宝在2-3个月时就能俯卧抬头,而脑瘫宝宝可能到4个月甚至更晚仍不能抬头,头部控制能力差,俯卧位时不能将头抬起或抬头很低,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运动神经对颈部肌肉的控制,导致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同龄儿。
2.坐姿异常:正常宝宝6个月左右能双上肢向前支撑独坐,8-10个月能坐稳,脑瘫宝宝在相应月龄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坐姿能力,可能出现不能独坐、坐姿歪斜等情况,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使得身体的平衡和姿势控制功能失调。
3.爬行障碍:正常宝宝8-10个月开始学习爬行,脑瘫宝宝可能在该阶段出现爬行异常,如不会爬行或爬行时姿势异常,如仅一侧肢体运动、爬行时身体扭曲等,这与脑部病变影响了四肢运动的协调功能有关。
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宝宝的肢体被牵拉时,感觉比正常儿僵硬,穿衣时难以将手臂插入袖管,换尿布时大腿难以分开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异常,使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
2.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松软,宝宝的肢体松软无力,不能保持正常的姿势,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头后仰等。这是由于脑部受损后,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减弱,肌肉失去正常的紧张度。
姿势异常
1.异常的握持反射:正常宝宝在出生后3-4个月握持反射消失,而脑瘫宝宝可能握持反射延迟消失,且握持时手指紧握,拇指内收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手部肌肉的控制,导致握持反射异常。
2.异常的姿势体位:如宝宝经常呈现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等。头后仰是由于颈部肌肉肌张力异常增高,下肢剪刀样姿势是因为下肢肌张力增高,内收肌紧张,这都是脑部病变导致身体姿势控制异常的表现。
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除了握持反射外,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也可能延迟消失。正常宝宝拥抱反射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脑瘫宝宝可能超过这个时间仍存在该反射,并且反射强度可能异常,如过于强烈或减弱等。这是因为脑部的病变干扰了正常的神经反射发育过程。
2.病理反射引出:如2-3个月以上的宝宝仍可引出阳性的巴宾斯基征等。正常情况下,2岁以内的宝宝巴氏征可呈阳性,但如果超过该年龄段仍为阳性则提示神经系统可能有病变,脑瘫宝宝由于脑部受损,可能出现这种异常的病理反射。
对于宝宝出现上述早期症状的情况,家长应高度重视。如果怀疑宝宝有脑瘫的可能,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等)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脑瘫宝宝的预后非常重要,可通过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宝宝运动功能、智力等方面的发育,但要注意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家长在照顾脑瘫宝宝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为宝宝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