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原位癌不是癌
原位癌与传统浸润癌在定义、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上有差异。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上皮层未突破基底膜,无侵袭转移能力,治疗简单预后好;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有侵袭转移潜能,治疗复杂预后差
一、定义差异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处于癌变的起始阶段。而传统意义上的癌(浸润癌)是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具有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潜能的恶性肿瘤。从定义本质来看,原位癌尚未具备癌的关键特征之一,即侵袭和转移能力。大量病理学研究明确显示,原位癌的癌细胞局限在初始发生的部位,没有像浸润癌那样破坏周围组织并向其他部位扩散的生物学行为。
二、生物学行为不同
(一)侵袭性差异
原位癌的癌细胞被基底膜束缚,不会像浸润癌那样主动侵袭周围间质组织。通过对大量组织标本的显微镜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原位癌缺乏能够促使细胞侵袭、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关键蛋白水解酶等物质,而浸润癌由于基因的异常改变等因素,具备了这些侵袭相关的生物学特性。例如,在一些乳腺癌的研究中,原位癌的细胞周围基底膜完整,癌细胞没有突破基底膜进入间质,而浸润性乳腺癌则存在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的现象。
(二)转移潜能不同
原位癌因为没有突破基底膜,所以不存在转移的基础。转移需要癌细胞首先从原发部位脱落,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等循环系统,然后在远处器官定植生长。原位癌由于局限在上皮层内,不具备这样的转移途径。反观浸润癌,它可以通过淋巴道、血道等转移途径将癌细胞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转移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众多肿瘤流行病学和临床追踪研究表明,原位癌患者如果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一般不会发生远处转移,而浸润癌患者发生转移的风险则明显升高。
三、治疗及预后不同
(一)治疗方式相对简单
对于原位癌,通常采用局部切除等相对简单的治疗手段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比如宫颈原位癌,可以通过宫颈锥切术等局部手术方式将病变组织切除,术后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进行辅助化疗、放疗等。而浸润癌由于存在转移可能,治疗往往较为复杂,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部位等综合考虑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联合应用。例如,对于晚期浸润性肺癌,常常需要在手术基础上结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二)预后显著不同
原位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复发率低,生存预后通常非常好,多数患者可以长期生存,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而浸润癌患者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生存预后相对较差。大量的临床随访数据显示,原位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远远优于浸润癌患者。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面对原位癌和浸润癌时,预后情况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在应对原位癌时可能恢复更快更好,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在浸润癌的治疗和预后方面可能面临更多挑战,但这也与具体的肿瘤类型、治疗方案等密切相关。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群,在面对肺癌相关的原位癌和浸润癌时,需要更加重视戒烟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因为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原位癌患者,戒烟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等风险,对于浸润癌患者,戒烟可以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