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慢性胆囊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胆囊功能检查。临床表现有右上腹隐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发作期可现白细胞等变化,生化检查可反映肝胆道功能;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是首选,CT适用于超声难诊者,MRCP对胆道系统形态显示好;胆囊功能检查有口服胆囊造影及核素胆囊扫描等,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表现:慢性胆囊炎患者常反复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伴有消化不良、嗳气、恶心等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儿童患者需警惕症状不典型的情况,如仅表现为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对于有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出现相关症状,而有胆道结石病史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慢性胆囊炎复发风险更高。
2.体征特点:体格检查时右上腹可能有轻度压痛,Murphy征可呈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但儿童由于配合度等因素,体征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发作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通过检测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不同,儿童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需结合年龄标准判断是否异常。
2.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当合并胆道梗阻时,胆红素等指标会明显升高,通过检测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可了解肝脏和胆道的功能状态,对于有基础肝病或长期用药史的患者,需考虑药物等因素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一般厚度>3mm)、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内结石等征象。不同年龄患者的胆囊超声表现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特点,儿童胆囊相对较大,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测量指标的正常范围。通过腹部超声能直观观察胆囊的形态、结构及腔内情况,对于有肥胖、肠道气体较多等影响超声检查效果的情况,可能需要采取特殊体位或进一步检查。
2.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情况,对于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CT检查。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需权衡利弊,尤其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对于诊断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梗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且无辐射,适用于对辐射敏感的人群,如儿童、孕妇等,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四、胆囊功能检查
1.口服胆囊造影:可了解胆囊的浓缩和收缩功能,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浓缩和收缩功能常减退。但该检查需要口服造影剂,有过敏风险,且受肝功能等因素影响,对于肝功能不良或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不适用,儿童进行口服胆囊造影时需注意药物剂量和耐受情况。
2.核素胆囊扫描:通过检测胆囊对核素的摄取和排泄情况来评估胆囊功能,能较准确地反映胆囊的收缩功能,对于诊断慢性胆囊炎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患者,但检查设备相对昂贵,普及度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