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音的原因
肠鸣音异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是正常消化过程产生;病理性包括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致肠鸣音亢进、动力性肠梗阻肠鸣音或弱或亢)、肠炎(感染性肠炎致肠鸣音活跃、非感染性肠炎肠鸣音异常伴肠道黏膜病变)、消化道出血致肠鸣音活跃、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血管病变致肠鸣音改变等。
一、生理性肠鸣音原因
(一)正常消化过程产生
正常情况下,肠道在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断续的咕噜声即肠鸣音。一般每分钟约4-5次,这是肠道正常消化吸收功能运转的体现,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比如健康成年人日常饮食摄入后,肠道正常蠕动就会产生肠鸣音,儿童由于肠道相对活跃,生理性肠鸣音频率可能稍快,但只要在正常范围(儿童肠鸣音每分钟约5-10次)内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二、病理性肠鸣音原因
(一)肠梗阻
1.机械性肠梗阻
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或阻塞,如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等。此时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梗阻以上部位肠道强烈蠕动,肠鸣音亢进,可表现为高调、频繁的金属音样肠鸣音,每分钟可达10次以上。例如肠扭转多发生于有肠系膜过长、剧烈运动等情况的人群,由于肠管扭转导致肠腔堵塞,引发肠鸣音异常亢进。
2.动力性肠梗阻
常见于腹膜炎、腹部大手术后等情况,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使肠道蠕动功能紊乱。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而痉挛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可亢进,但程度一般不如机械性肠梗阻明显。比如腹部大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等因素可能导致肠道动力性障碍,出现肠鸣音改变。
(二)肠炎
1.感染性肠炎
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如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等)、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等。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肠鸣音活跃,可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例如儿童感染轮状病毒后,肠道受到病毒侵袭,肠道蠕动增强,肠鸣音频繁,同时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2.非感染性肠炎
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肠炎。肠道炎症持续存在,影响肠道正常蠕动,肠鸣音可出现异常,同时伴有肠道黏膜的病变表现,如腹痛、黏液脓血便等。这类疾病与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三)消化道出血
当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刺激肠道,可引起肠道蠕动增强,肠鸣音活跃。比如上消化道大出血时,患者除了有呕血、黑便等表现外,听诊肠鸣音会增快。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消化道出血可能伴有哭闹、贫血等表现,需及时关注肠鸣音等变化来辅助判断病情。
(四)其他疾病
1.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导致肠道蠕动减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血症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比如长期营养不良、大量呕吐腹泻等导致钾丢失过多的人群。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若出现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需密切监测肠鸣音等情况来评估肠道功能。
2.腹部血管病变
如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可导致肠道缺血,引起肠道蠕动异常,肠鸣音改变。这类疾病多见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血管炎等的人群,年龄较大者相对更易发生,会出现剧烈腹痛、肠鸣音减弱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