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什么
骨肉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好发于青少年和儿童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发病机制与遗传、基因突变、放射线及化学物质接触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疼痛、肿块、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影像学有X线、CT、MRI表现,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一、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部分遗传性疾病患者患骨肉瘤的风险会增加。此外,某些基因突变,例如p53基因等的异常改变可能参与了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放射线暴露、某些化学物质接触等也可能是诱发骨肉瘤的危险因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早期多为间歇性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破坏骨组织,刺激周围神经末梢以及夜间人体活动减少,局部血液循环相对减慢,肿瘤代谢产物积聚等因素导致。
肿块:病变部位可出现肿胀、肿块,表面皮温升高,静脉怒张,这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突破骨皮质,侵犯周围软组织形成肿块,同时肿瘤组织代谢活跃,局部血供丰富导致皮温升高、静脉怒张。
功能障碍:肿瘤累及关节周围时,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比如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可导致膝关节屈伸困难等。
病理性骨折:肿瘤破坏骨组织,使骨的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病理性骨折,表现为骨折部位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等。
2.影像学表现
X线: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如Codman三角、日光放射状阴影等),Codman三角是由于肿瘤组织破坏骨膜,将骨膜掀起,骨膜下产生新骨,而肿瘤继续生长突破骨膜,在骨膜下形成的三角形骨膜反应阴影;日光放射状阴影是肿瘤骨呈放射状向周围软组织伸展形成的表现。
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骨膜反应等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大小和侵袭范围。
MRI:对软组织的显示效果较好,可以明确肿瘤在软组织内的浸润范围,以及是否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骨肉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或切开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这是骨肉瘤的重要病理特征。
四、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是切除肿瘤的主要方式,根据肿瘤的范围和患者的情况可选择保肢手术或截肢手术。化疗则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患者,治疗方案会有所调整,比如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尽量在保证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治疗对骨骼生长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女性患者在治疗中可能还需要考虑内分泌等因素对整体身体状况的影响等。
五、预后
骨肉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手术切除是否彻底、化疗的疗效等。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但随着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效果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