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症状与治疗
化脓性中耳炎有局部症状如耳痛、耳道流脓、听力下降和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治疗包括抗感染(用合适抗生素及局部用药)、改善引流(鼓膜切开或腺样体切除等)、病因治疗(治原发病);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密切观察、谨慎用药和护理,成人要注意休息、控制基础疾病。
一、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
1.局部症状:
耳痛:多为剧烈疼痛,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尤其是婴幼儿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疼痛而出现抓耳等行为,这是由于中耳炎症刺激耳部神经所致。
耳道流脓:鼓膜穿孔后会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初期脓液可能较稀薄,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变得黏稠,脓液的颜色、质地等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感染的病原体情况。
听力下降:炎症导致中耳传音结构功能受影响,患者可感觉听力减退,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名无应答等,这与中耳腔内积液、传音结构振动受限有关。
2.全身症状:
发热:多见于儿童,体温可升至38℃-40℃,甚至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这是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感染的反应更明显。
全身不适:可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成人可能感觉周身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儿童则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等。
二、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原体情况选用合适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中耳炎,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以确保有效杀灭病原体,控制感染。
局部用药:鼓膜穿孔前可使用苯酚甘油滴耳液消炎止痛,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可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再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局部抗感染。
2.改善引流:
若鼓膜穿孔较小,引流不畅时可考虑行鼓膜切开术,以通畅引流,促进炎症消退,儿童进行鼓膜切开术时需特别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对于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引流不畅的儿童,可能需要行腺样体切除术,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预防化脓性中耳炎的反复发作。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引发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发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成人若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影响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儿童患有基础疾病时更需谨慎处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化脓性中耳炎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耳痛、听力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听力的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同时在使用局部药物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防止损伤儿童娇嫩的耳部组织。
儿童的生活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洗澡、洗头时避免污水进入耳道,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利于疾病恢复。
2.成人:
成人若患有化脓性中耳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劳累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不利于炎症的消退。
患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循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将血糖、血压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利于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例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这样可减少感染的易感性,促进炎症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