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疹
婴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期常见发疹性疾病,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感染引起,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春秋季。临床表现分发热期和出疹期,可依典型表现初步诊断,需与风疹、麻疹、猩红热鉴别,无特效抗病毒药,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可通过避免密切接触、勤洗手等预防但无特异性疫苗。
一、定义与病因
婴幼儿急疹是一种婴幼儿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其次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春秋季多见。病因主要是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婴幼儿机体,病毒在体内增殖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导致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发热期:
突发高热,体温可骤升至39-40℃以上,持续3-5天,部分婴幼儿可能伴有烦躁、轻度腹泻等表现,此阶段需与其他引起高热的疾病相鉴别,如流感等,此阶段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高热时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惊厥等情况。
发热期间患儿一般情况相对较好,精神状态可能稍差,但不像严重细菌感染时精神萎靡明显。
2.出疹期:
体温骤退,同时全身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5mm,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出疹期婴幼儿一般情况恢复,精神状态转好。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热退疹出,再结合年龄等特点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病毒学检查可检测到HHV-6或HHV-7的DNA等以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与风疹鉴别:风疹发热1-2天出疹,疹色淡红,分布较风疹弥漫,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风疹病毒抗体阳性等可鉴别。
与麻疹鉴别:麻疹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前驱期症状,口腔可见麻疹黏膜斑,出疹有顺序性,从耳后、发际开始,然后自上而下蔓延,与婴幼儿急疹热退疹出不同。
与猩红热鉴别:猩红热有高热、草莓舌、口周苍白圈等表现,皮疹为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实验室检查链球菌相关指标阳性等可鉴别。
四、治疗与护理
1.治疗:
目前婴幼儿急疹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对于部分高热持续不退且符合年龄禁忌(如6个月以下婴儿一般避免使用复方感冒药等)的情况,可遵医嘱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护理:
发热护理:保持室内通风良好,衣着适量,避免过热或过冷。让患儿多饮水,以补充发热丢失的水分。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给患儿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疹的摩擦。
一般护理:保证患儿充足休息,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婴幼儿急疹预后良好,皮疹消退后患儿一般情况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2.预防:由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所以要注意避免婴幼儿与HHV-6、HHV-7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对于婴幼儿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等,要加强通风消毒等措施,减少病毒传播机会。但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等预防手段来完全杜绝婴幼儿急疹的发生。



